黄秋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沙坪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市 535400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会从生理及心理方面产生一些具体的变化,为学生的后续发展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在这个时期,需要了解到中学生本身的嗓音特点,对其进行相对应的生理保护,开展有效的声乐训练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其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来探究青少年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方法,希望能够为变声期的青少年提供声乐方面的一些理论指导,使其发挥出更有效的价值,促进青少年声乐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中学生;青少年;变声期;声乐训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已经有机会来参与音乐的学习,学习一些声乐知识以及乐理基础,了解音乐方面的一些基础内容。但是当前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变声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训练,采取合适的声乐训练方式,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嗓音受到相对应的损伤和影响,阻碍青少年的成长,这会对青少年的音乐学习产生抑制,因此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变声期的生理保护以及相对应的声乐训练研究。以下主要围绕着中学生变声期嗓音特点进行分析。
一、中学生在变声期的实际嗓音特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变声期的存在会使其嗓音情况产生明显的变化。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变化的情况是学生在生理发育过程当中需要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一般来说,在变声期的青少年如果要用嗓就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从而能够使青少年的嗓音得以正常变化。通常来说,男女的声音器官相对来说会比较相同,但是可能会受到一些生理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男女的变声情况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如果没有变声,男女生的声带长度基本相同,相差不大,而在变声之后,男生的声带通常会要比女生的长的多。在生理学角度方面来分析,将青少年的变声期划分成为三个阶段,包括变声的初期、变声的中期以及变声的后期。在不同的阶段中,青少年的声音器官发育逐渐加速,但是可能会由于青少年本身存在的一些个性以及体质差异而导致整体的声音变化速度存在不同,但是与此同时应当明确的是,在青少年的变声期需要对其嗓音进行全面性的保护,在声乐训练的环节采取合理的声乐训练方法,防止由于使用了一些不合理的方法而对青少年的嗓音造成了一些不可挽救的影响,阻碍青少年的发展[1]。
二、中学生变声期的有效保护和声乐训练方式
在青少年成长以及发育的过程中,变声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会对变声训练产生相对应的影响。为了能够确保青少年变声期的声音正常,达到训练的最终目的和要求,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声音的训练方案,对中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声乐训练,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嗓音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呼吸训练方面的声乐训练方法
应当明确的是,人体之所以能够产生声音,主要就是依靠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因此,需要重视外力冲击环节的实际情况,声乐训练的基础也就是人们寻常所说的练“气”。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个体的气息的来源主要是源自于呼吸,因此对学生进行呼吸方面的训练培养体现出重要的价值。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演唱者对气的应用和正常的说话方面并不完全一样,吸气的时候会具有更大的深度,而呼气的环节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与此同时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从而能够为演唱者的声音维持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而在变声期的中学生通常对呼吸训练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训练的过程当中认为吸气越多越好。但是实际上吸气饱满并不是吸入太多的气体直到其不能吸气,而是吸的气足够完成一个完整的乐句。在声乐的训练过程当中,强调歌唱的吸气饱满,主要是由于吸气过少可能会无法支撑一句完整的乐句演唱完毕;而如果吸气太多,就会导致演唱者在声音的控制方面极度困难。在吸气方面的练习和声乐训练主要是包括打哈欠、惊吓以及让学习者紧闭牙齿慢慢呼气等多种训练方式[2]。
(二)共鸣训练的方式
在对中学生进行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共鸣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共鸣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演唱基础。针对人体来说,在发声的过程当中采取不同的发声方法,能够达到不同的共鸣效果的目标。在人们的日常交流过程中,虽然也会产生共鸣,但是和实际的演唱环节所要求的具体共鸣体现出差异性。实际上和呼吸类似,共鸣的存在需要合理,使其能够更有效的满足演唱者的实际需求,同时控制共鸣的量,切忌太大或者太小而导致声音受到相对应的影响[3]。
针对中学生所开展的声乐训练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到中学生的生理特点。比如说一些中学生仍然通过投身来进行歌唱的习惯,也就是说使用口腔共鸣来进行演唱,但是这种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导致中学生的声带受到压力,导致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在日常的训练过程当中,需要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能够更换共鸣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促进声乐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共鸣是最合理的一种共鸣方式[4]。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相对应的指导,使其在“啊”的演唱过程中做出相应的打哈欠动作。在这个环节,青少年的喉咙就会逐渐打开,让青少年感受到声音位置的变化,反复多次之后,青少年能够了解到共鸣的具体位置。之后,让青少年在打哈欠的状态下将气息传输到自身的鼻子中,轮流在口鼻之间进行气息的传动,从而能够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上下运动方式,促进声乐训练的有效开展[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变声期的中学生进行声乐训练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生理保护,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相对应的训练和培养,使其能够掌握一些更加专业的声乐演唱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中学生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林嵌. 浅谈中学生变声期的声乐教学策略[J]. 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7, 6(001):133,141.
[2]孙玮娜. 浅谈声乐教学中变声期嗓音训练与保护[J]. 黄河之声, 2019, 526(01):100-100.
[3]徐蕾雅. 浅析职业高中声乐教学中变声期问题及对策[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 000(007):162.
[4]王香梅. 晋剧嗓音及变声期嗓音教学训练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 000(036):84.
[5]张彩丽. 论处于变声期中学生的声音训练[J]. 教育, 2017(3):00161-0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