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楠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教师 硕士研究生 250109
摘要:大学扩招政策已经持续了多年,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大学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远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大学生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了一个社会性话题。增加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引言
近年来,一系列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落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从教育领域来看,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实效不足,大学生无论是创业意识还是能力都难以满足创新创业需求。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整合多个教育主题,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作用
(一)缓和大学生供需矛盾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积极寻找就业新机会,摆脱掉传统择业观的束缚,不能以“等、靠、要”的思想寻找工作机会,要积极寻找创业可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一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中学习,对于社会存在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对于自身的能力持有否定态度。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投入到创业浪潮中,缓和大学生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能够对其进行系统性培训,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减少由于创业失败而向招聘市场回流的大学生人数。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优化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从总体上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都将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教学置于首要地位,对创新创业教育反而不够重视,或者将其融入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并未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性规划,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不能有效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模式、优化创新创业质量评价体系等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合作教育意识。部分高校教育理念相对保守,未树立合作教育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有限的教育部门和教师之中,导致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仍停留在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竞赛等层面,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规划,难以实现协同育人。第二,协同育人流于表面。许多学校都已经和企业、行业建立了协同育人合作关系,可通过协同育人实现学校教育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双赢,但由于彼此在利益关系上并不一致,导致无法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很多合同约定形同虚设,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三,师资水平较差。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职,还有一部分教师来自合作单位、政府、研究机构等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士。
其中,前者具备教育学理论知识,所讲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与吸收,但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后者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但教育理论相对匮乏,在教学上缺乏专业性。虽然这两种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能够互补,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水平不足。
三、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夯实专业基础,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协同
针对中低年级学生(主要大二、大三)为主体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该阶段培养模式以专业实践为主导。该时期学生都可以进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核心目标是要夯实专业技能基础,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主动思考及完善思维结构等能力。该阶段要协调教务部门、专业教师、学生骨干等资源力量,重视学生科研训练、专业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平台的实践,并结合职业规划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树立基于专业背景的人生奋斗方向。该阶段是学生将创新创业理论进行有效实践的重要环节,辅导员重点监督并关注各实践平台中学生团队的执行效率,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二)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在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地方高校要转变质量评价理念,更加重视过程评价、数据采集等。比如要摒弃重流程、轻过程的质量评价理念,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数据采集,搜集学生对每个环节的体验和认知,并根据反馈信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此外,要建立个性化、科学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各不相同,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学校应当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出发,建构多元化、个性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分阶段、渐进式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此外,要发挥第三方机构的质量评价功能。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第三方机构是开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平台,能够帮助学校诊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所以地方高校应当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质量评价。比如学校可以让第三方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让第三方机构为学校设计质量评价标准,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打造独具特色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
一是构建一个将”双创“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进行结合的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循序渐进,积极地探索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建立现代化人才培养机制。把创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方式,从而搭建出一个科学化的教育平台,锻炼学生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只会理论的读书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而稳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作,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友好协作,从而使得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从而搭建出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同时,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把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教学结合起来,又要把学科和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创新型教育体系的形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是高校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想要提升大学生们的创业创新能力,学校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创设创业基地、优化教学体系,以及营造良好创业氛围等方式,对创业创新教育模式进行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扩展大学生们的就业渠道,为缓解大学生供需矛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娅,徐震,杨蕾.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91-92.
[2]王旭.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J].现代交际,2020(20):17-19.
[3]叶婷.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56-58.
[4]胡瑞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9):82.
[5]张培卫.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