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提升培智语文课堂的教学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戴明美
[导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
        戴明美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悄然而至。而在微时代特色的引领下,信息资源形态的开放化、主体化、碎片化等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不断凸显,以教育资源移动化、教学设计微型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特征的微课模式应运而生。教育的“微”时代也已经来临,而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力拓在新时代教育的趋势带来了微课,微课的兴起必然对传统教育带来相应的挑战,微课模式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将成为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指导智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 培智语文  课堂教学  提升
        如今社会,在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生活的同时,人们都在流行着“微”操作,而我们的教育也迎来了它的“微”时代,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微课”也称之“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可视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它是由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 ( David Penrose)于2008 年秋首创的。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微课程”是一个新兴的课程,相对于普通课程,它是教育现代化在特殊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物化体现,是特殊教育人文化、差异化的具体要求。
        一、以微课资源整合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联系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是一个存在特定组织和主题的教学小环境。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 5-10分钟, 这一时间设置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和注意力特点。 在微课播放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播放速度,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 孩子们通过播放微视频自主学习后,先是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然后再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选择需要强化的地方反复播放,直到掌握为止。 这完全取决于孩子对自己的接受状况的判断,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既能按需选择,又能查漏补缺,特别适合接受智能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智障孩子。


        二、以微课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方法
        智障学生个性差异大, 课堂上30分钟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一,有的相差甚远,这就需要课后的个别辅导。而微课程的制作范畴就是把学习内容和方式整合成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它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一对一的效应。 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录制部分都是教学设计的精华部分,摒弃一切旁枝杂叶,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主要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形成后,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势必让孩子建构一个整体性的认知系统。
        胡铁生等人撰写的 《我国微课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中说: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的氛围更为轻松,学生不必像在课堂上那样紧绷神经,害怕一走神就会遗漏。先学后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是对学生长期形成的定式思维和常规模式的打破。智障孩子生活体验少,生活经历淡薄,在课前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 能促进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我制作了微课《第一次炖蛋》,视频中从学生喜欢的炖蛋入手,给学生范文,给学生呈现真实的炖蛋,让学生观察炖蛋,模仿范文学习炖蛋。 课前孩子通过播放视频进行了学习,完成了对新授知识点的掌握,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架构,上课后再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分析、巩固深入、拓展延伸,对新授内容进行强化练习,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和坡度,适合智障学生的接受特点,教学效果较好。
        三、借助微课模式的同步性,开发智障领域的独特功效
        微视频是利用听觉和视觉驻留规律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切实提升有意注意的效率。 中重度智障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在 10-15 分钟,但他们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对直观形象而新鲜的画面非常喜欢,所以微课视频能大大提高智障孩子的注意力。全纳教育倡导的核心就是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认为“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遵循智障孩子的认识特点和教育需求,尤其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词语可以随机用图片或其他形式给予解释,这就给了孩子和以往经验完全不同的感觉刺激,契合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感官互补功能。虽然我们已经在微课时代走了一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语文课程注重的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怎样使用视频再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情感表达;所录制好的微课学生何时何地学习效果最佳;对不会操作电脑的智障学生应如何进行视频辅导和学习等,诸如此类的难点都待思考商榷,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摸索。
        现在云时代又将来临,怎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借助网络来完成微课程开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的确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实现的课题。小小一个微视频,小小一节微课,折射了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视角。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年第 17 期:关中客《微课程》。
[2]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