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陈田华
[导读]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除了肩负传授知识的任务外,
        陈田华
        海南省东方市港务中学 海南 东方 572600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除了肩负传授知识的任务外,更加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在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需大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情趣,从而使其逐步地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不断地优化语文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关注,深入地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资源。鉴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旨在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德智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使得近年来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说到底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条件,而人才的立身基础为道德,需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及渗透德育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不仅仅单纯指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因此,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而言,其教学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开阔学生见识,发展学生智力上,还要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上,并在教学过程始终贯彻道德教育。
        
一、 小学高年级语文德育融入与渗透概述
        从根本上来说,德育包括广义与狭义概念。其中广义的德育主要指的是在思想道德上对于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且有计划的活动,其受教育对象非常广泛,也就是只要是社会成员均可以;同时也具有非常广泛的教育形式,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德育。而德育教育在狭义上则单纯的是指学校德育。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以及阶级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组织地与受教育者进行施加教育,并且使其成为一名具备一定思想品德的社会人。总的来说,德育教育的含义便是指针对受教育者,教育者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思想品德活动。
        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学科作为其中的基础性学科,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以及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地结合德育与教学,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始终贯穿德育教育,且随着道德教育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科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能够在小学的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融入及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道德教育。在小学多种学科中,语文因其所具有的优越性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首选,反过来说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也需要将德育作为引导。在道德教育中主要涉及到爱国主义、思想政治、必理健康以及法律常识等。因此这就要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确保学科思想性以及科学性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不得忽略到道德教育。同时在实施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时还需要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符合目前我国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及能力。
        
二、德育融入与渗透问题分析
        (一)教师缺乏德育渗透重视
        当前我国一部分语文教学没有关注到德育教育的融入与渗透,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太重,因而并未考虑到这方面内容,同时在教学任务中也并未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予以明确规定。因此,这就要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备课及教学的过程中,因多种原因不会主动渗透德育渗透,从而导致德育教育成为教学环节中薄弱环节。
        (二)小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为讲授法,该种教学方式具有效率高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但学生对于讲授法无明显兴趣。因此,针对不同知识与情境,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需有所变化,以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只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缺乏专业评价机制
        现阶段,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机制为,由参与评课教师与领导在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按照评价标准对教师言行是否得体进行评价,同时还关注到是否与学生进行了良性互动,知识点讲解的是否透彻,但缺乏关于德育教育渗透状况以及相关的评分项。因此,这就表明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评价上,尚缺乏关于德育渗透专业评价机制。
        
三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教育解决措施
        (一)创设德育教育情境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情境创设作为其中较为常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该种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德育的情感认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率。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情境创设更多的偏向于传授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没有关注到道德培养上。鉴于此,这就要求教师需结合当前小学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为其创设德育情境,并在创设的情境中融入德育知识,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探究的热情。(二)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需充分地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有的德育因素,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或者观看图文音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利用教材开展德育教育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为全面地获取知识,还能培养其道德意识。例如在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教师需要对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予以充分挖掘,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爱国教育。
        (三) 利用国学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充满了文化魅力,想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和感受国学魅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为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摒弃以往逐字逐句拆分讲析的固化教学模式,要将国学经典作为整体带领学生进行鉴赏,让学生充分体会词句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情境中感受国学经典词句的人文魅力,形成对其正确而直观的认识,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
        (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因在小学的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均具有其相关的教育意义。因而需在教学活动中详细地讲解文章情感背景,创设情境,并且在情境中领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以确保学生在情境创设中获得更为深刻的体会及感受。除此之外,还可利用现代技术与艺术手段将课文情境还原,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进而予以情感熏陶。
        (五)利用影视资源开展教育
        为激发学生热感祖国与民族的情感,需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充分地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影视资源来开阔学生的事业,并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与认识国情。例如在《长江之歌》一文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通过视频来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山河。或者在学习《钱学森》时为学生播放《钱学森》这部电影,旨在提高小学学生对历史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有目的、有意识以及有计划地向其渗透德育教育,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材内容与目标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科学合理的德育引导工作。进而有助于高年级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全面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许庆.探究语文课本中爱国素材的德育路径——以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9,(1):71-72.
[2]李青勤.小学高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路径探讨[J].山西青年,2018,(10):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