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燕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中心幼儿园530228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素质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生活阶段,是其个人性格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开蒙时期,故而当前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日常教学释放孩子天性,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良好的性格以及逻辑思维。通过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实现其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完善、自主学习与生活的个人能力。本文将以幼儿园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自制科学玩教具开展区域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自制玩教具;区域活动
前言: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合理的区域活动对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积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通过与幼儿们共同制作科学玩教具可以成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及参与感。自制科学教具不同于商业玩具,教师可与幼儿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制作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玩教具,既可与文化特色以及幼儿创造性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幼儿园教育经费。
一、设计丰富性的科学玩教具进行区域活动
在利用自制科学玩教具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当遵循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的设计原则,在活动区域中教师可投放其提前做好的活动教玩具,亦可准备好活动材料,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教玩具可以与幼儿们一起动手制作,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之前准备好“磁铁、回形针、木棒、小绳子、鱼缸、带有磁铁的小鱼等。”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幼儿分成四个人一组,并向幼儿们演示“小猫钓鱼”的相关原理,与幼儿们小组合作一起制作鱼竿,并帮助幼儿们在鱼竿上装上磁铁。鱼竿做好后,幼儿们可以在自己的鱼缸里面钓鱼,在幼儿掌握技巧后,可以在活动中增加难度,为小朋友们分发任务卡片,如:“请钓上来三种不同颜色的鱼”或“将钓上来的鱼按照大小以此摆放整齐”等等。如此,既让区域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让幼儿们学习了磁铁的原理以及基础的数学识数,有效提升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科学性与丰满性。
二、利用自制科学玩教具设计传统节日主题,开展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由于中班以及大班的幼儿年龄相对较大,自主动手能力较强,故而教师可以在一些传统节日中与幼儿们一起制作步骤相对复杂的科学玩教具。在活动开展的同时,还可培养幼儿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设计“小蝌蚪找妈妈”的室内区域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准备衬衣盒一个、小青蛙图片、数字卡片、带有加减算式题的小蝌蚪。与幼儿们共同将衬衣盒进行装饰后将带有数字卡片的青蛙布置于上,用塑封膜做衬底。科学玩教具准备好后,教师可让幼儿两人一组进行游戏[1]。首先,让幼儿们先观察青蛙身上不同的数字,然后可以取带有算式题的小蝌蚪进行运算,运算后找到与蝌蚪的数相同的青蛙,将小蝌蚪置于青蛙下面的衬底膜中,即表示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当再次教导幼儿们:“小朋友们,通过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游戏,我们知道了妈妈是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人,我们每天都需要妈妈照顾我们,今天是母亲节,大家在回家过后轻对妈妈说一声母亲节快乐。妈妈辛苦了。”通过此活动,不仅让幼儿们了解了母亲节的含义又让幼儿们联系了数学的基础加减法运算,在培养幼儿们孝顺父母的好品格的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
三、利用幼儿园周边环境设计科学玩教具开展区域活动
幼儿教师在自制科学玩教具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环境,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因地制宜的制作科学玩教具来开展区域活动。而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中幼儿的活动空间,设计常态化的科学活动区域,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以及良好生活习惯[2]。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活动室内的地板上或幼儿经常玩耍的走廊,在墙壁或地板上画出一个小区域,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我创作,释放幼儿绘画天性;或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在美化楼梯的同时,引导幼儿们正确的行走习惯;或是将一盆绿植放到幼儿园教室中,让幼儿们观察绿植的生长过程并定期与幼儿们一起为植物浇水,修建枝叶等;亦或是运用周边常见的贴片、木片、纸片,与幼儿们共同将其放入水中,教师引导幼儿们对水中的材料进行仔细观察材料不同的吸水性,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结束语:综上所述,幼儿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阶段对其日后的个人性格与逻辑思维建立至关重要。故而教师在利用自制科学玩教具进行区域活动过程中,应当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设计符合幼儿年龄阶段与理解层次的区域活动。广泛查阅以往成功案例,设计合理的活动时间与活动形式,在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树立幼儿在日后工作生活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周爽. 谈幼儿园如何利用自制玩教具开展体育活动[J]. 新一代(下半月), 2011(11):10-10.
[2]赵霞. 浅议区域活动中自制玩教具的教育价值[J]. 新课程(教研版), 2016, 000(0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