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陈志仁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具是一种具有帮助性的辅助工具,
        陈志仁
        德化阳光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3625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具是一种具有帮助性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具;有效操作
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学具是一种帮助性较强的辅助工具,被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学具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学生强化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学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低成效以及缺乏科学性等不良现象,对学具的有效应用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实践的深入探索,强化学具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而使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成为一种较强的催化剂。
一、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操作,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操作性以及抽象性的学科,学具的有效运用能够通过具体操作直观的展现抽象化的知识点,进而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固基础。所谓的学具操作,其主要是手与脑之间的亲密接触,将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清晰的内部语言,但是,因为小学生有着较小的年龄,对于自己的思维无法做到有效的组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学具拓展学生思维感官,强化其思维的有效组织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知识点时,可以充分体现学具的价值,用木条拼成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两种框架,组织分组实验。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拉动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两中图形的框架,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特有的特性进行仔细观察,并为学生设计问题:“我们如何让四边形的实际形状以及大小不产生变化呢?”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进行自发性的猜想和感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讲台上演示,以此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知识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到直观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锐角三角形的纸片,根据教材上提示的步骤一步步折叠,然后与同桌互相检查,对折叠之后的三角形展开仔细观察,发现是什么样的,其中的折痕和三角形中的一条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鼓励学生亲自实施验证,总结论点,培养学生的深入探索意识,进而强化其动手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三角形的高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让学生自由探讨三角形的底与高存在什么关系?回归最终的课本知识,体现教学重点。
二、在重难点中的有效操作,使学生准确把握重点
        在数学课程的任何一堂课中均有着其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而言,其就是重点知识的掌握环节,同时是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的关键环节。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停留于形象思维层面,并且还具有直观具体思维的特征,无法对教学重点产生更好的理解以及认识。因此,在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开展学具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深入理解重点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具有众多益处。例如,在《米的认识》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重点在于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同时学会在实际测量中以米作为单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中找找哪些长度达到1米或者已经超过1米,如,课桌、教师以及黑板等物体的长度,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同学们,倘若我们想要了解这个黑板的实际长度应该怎么办呢?”教师依据学生做出的反应追问“谁能告诉老师通过什么工具测量呢?”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手段,让学生大胆的采用自己的学具上讲台上动手测量,并分享自己的最终测量结果。在学生完成测量之后,可以询问学生在实际测量中产生了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发现?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觉得直尺太短,实际的测量过程十分麻烦。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1米长度的“米尺”,让学生利用“米尺”再次进行测量,相比于之前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时在速度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利用这种方式有效应用学具操作,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学具操作教学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操作不单单是一种单纯且简单的身体动作,而是一种与大脑思维产生密切联系的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仔细观察、深入分析以及比较,而且需要展开抽象和概括,从中强化思维能力。常言道“心灵手巧”,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双手活动是依靠大脑思想的支配。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动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大脑的健康发育,尤其是手指功能所具备的技巧活动,能够对脑细胞产生刺激,拓展思维,强化智力。例如,在《图形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教学道具正方体和长方体等。利用描和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等。这种形式的学具操作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面来源于体;让学生深刻了解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两者之间的区别。对动手操作引起重视,其是拓展学生思维、强化学生数学综合能的重要途径。利用具有特殊性的动手操作教学认知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让多种感官进行参与,突破“耳听口说”传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过程展开自主探究,对于问题能够在多角度中的进行发现和解决,促进思维良好发展,强化课堂质量,实现预期课堂效果。
四、在思维受阻是有效应用学具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对欠缺。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实际学习中,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受到制约,导致学习思维出现受阻现象。倘若教师可以在学生发生学习思维严重受阻现象时准确把握操作时机,则能够最大化体现学具价值,帮助学生挣脱思维束缚,进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知识时,在三角形中准确画高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对于三角形的“高”的知识概念很难理解,在学生思维发生受阻情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具小木棒拼成三角形,结合三角形高的知识概念,利用小木棒将三角形每条边上的高进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过程,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三角形的“高”,进而让学生深入认识三角形的“高”。
结语
        学具的有效操作对于小学数学课程学具的实际应用效率有着直接关系。作为数学教师,应不断强化有效操作学具方面的深入探索,体现学具的重要作用,使小学数学课程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伍兰芳.浅谈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4,117.
[2]胡洪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与思维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29.

“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20—9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