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凤
德化阳光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362500
摘要:目前小学生阶段,数学课上的现状,主要分析一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之上,借助学具来进行实操的基本意义,结合当下小学生教学的实际要求,有效的使用教学学具,对数学知识的充分吸收,知识迁移,以及思维的扩展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学具的操作来促进学生们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考做一个简单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借助学具;全面发展;更改策略
前言:
小学生阶段的教学模式中,借助学具的运用相比较来说,更广泛一点,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的利用学具,让学生对课堂上的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转为主动,以更好的吸收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在日常的操作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明确规定出学具的使用过程,领导学生全面的学习数学知识。
一、学具的具体操作,落实到数学的运用中
使用学具的操作并不单单是为了体验这一工具,而是对于课本教材上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学具,来带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感到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要自己选择学具来完成学习,学具的利用,可以加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的一个掌握,在一次又一次的具体操作中吸收到有效的学习方式[1]。比如说在学习到《圆》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并且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数学学具圆规,让学生亲自在本子上画出一个圆,让学生自己探索里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足自己的想象,在这一操作过程中,画出了大大小小许多的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画圆的时候以及圆规自身的组成部分,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学生就会学习到画圆的本领,并且深入的积累了很多知识,从而了解了圆的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做出一个圆了,进而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在学具的具体操作中,学生掌握了圆的画法。进而老师再抛出一个问题,假如说没有圆规这个工具的话,你会怎么画圆呢?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也让学生在抛弃学具后,回归到现实里的一个过程,学生在一番思考后,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利用正方形可以画圆,利用直尺也可以画圆,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学会了更多的圆知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打开思维模式,开展了想象力,从而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课程。通过这一结论,说明,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多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并认真倾听,给出反馈和肯定。
二、学具的操作使用,可以让数学知识进行转移
深入的学习就是一个从浅到深的过程[2],这一过程也属于数学学科内的知识转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学具的利用,以做好数学学科的正向转移。在日常数学课堂上,如果光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的知识,就显得太枯燥了,需要借助学具的利用来做好知识的转移,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与思考同步进行,让不同的数学知识点结合起来,在学生反复学习下积累更多的基本知识,并且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知识转移的教学中,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换一句话说,要想让学生弄清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知识转移的技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并且打开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加深了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小学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借助学具的过程中有一个深入的思考。
三、以学具的使用,来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
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上,不是每节课都用到学具就是好的,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这个问题,每一次都用学具,会让学生对学具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就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进程。相反,在老师讲课时,有必要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学具的利用这样,势必会增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会在学具的利用中得以扩展。换一句话说,就是,老师在合适的机会下,带领学生走出数学困境中的局限性,选择学具来进行实体操作,以增加课堂的有效性。比如老师讲到《认识厘米》这堂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本书的长度,但是学生之前没有了解过这个概念,会听起来一头雾水。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引导性的提问,“如果学具尺子上没有0,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量起呢?”这个时候,;老师引用到学具直尺,学生们纷纷回答“从1开始量”,继而老师再提问,“假如说没有1呢,从几量起呢?”学生们想了想,回答道“从2量起”把直尺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都是可以的,这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加对直尺的以及厘米的认识,让学生展开了思路,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性。
四、学具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也发生着改变。数学教学模式中,老师提倡学生有一个自主能力的培养,老师依据学具操作的案例,来让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其次,在实践操作中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模式,把这一课堂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监督和纠正的作用,学生借助学具,让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被动的转为主动的,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下手,培养了对数学的热情,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最大程度的扩展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总结语:
以上就是讲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数学学具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最先应该想到,实践操作会让学生加深印象以及获得感知最好的方法,所以,要合理利用起学具的使用。首先要把学具的实践操作与数学的运动结合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使用来更加了解这一学科的知识难点,从而做到由难转易,更好的吸收数学知识。其次,学具的运用,可以让数学知识有一个知识转移的目的,通过对学具的运用,学生们对一些基础知识把握的更牢固,这样才能在碰到难题时,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作进一步的分析。再有就是学具的使用,会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从而更全面的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最后,学具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要有一个自主力的培养,在解答一些数学题的时候,知道运用学具来使问题变得简单,从而更好的解答。所以, 老师在日常上课时,应该合理的利用学具的用,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实现在课堂上深度思考的一个愿景。
【参考文献】
[1]韩春琼.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J].南北桥,2019,000(012):203.
[2]魏周乐.教学有方向学习有深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J].考试周刊,2019(55).
[3]金永梅.活动的深度决定学习的深度——对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几点认识[J].数学教学通讯,2019(22).
“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2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