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探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林淑金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
        林淑金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阳光小学 福建 泉州 3625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教育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引导,从而增强学生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因此,这里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探究做研究,并提出策略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教学;有效操作
        引言: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需要合理的采取教学方法,把握学生发展特特性,要有针对性、侧重性,突出学生自主意识、兴趣意识,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教育。同时,在数学教育中也要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思想观,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思维,这样更有利于推动学生发展,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以兴趣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学具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俗话说得好,积极参与,才能增强活动氛围,数学教育也是如此。若果无法把握课堂的参与性,那么教师教的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参与是相互的,是需要师生相互配合的,正如“重在参与”,无论获得怎样的效果,具备参与性,才能推进后续的活动内容。所以这里采取合理的教具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兴趣吸引学生关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课堂数学教育中融入学具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展开整数学习时,教师事先将学生进行小组性分组,并将准备好的教学小木棍以小组的形式分发,借助小木棍展开整数的教学活动,并且最后还以小组之间展开教学比赛,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学习知识,既充满了兴趣,也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在小学数学学具操作中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展开学具教学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中教师将给与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去思考学具操作,并深度整合知识实现能力的提升。同时,学具教学但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而独立思考就需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借助沟通合作,才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价值,而这也给很多不敢开口、或者羞于开口的学生创造了很多机会,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教学环境,实现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在《数学课标》中就明确的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所以在展开学具教学时,应该充分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展开交流、思考,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
        就比如说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针对内容展开深度了解,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事先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并用纸自制教学学具,学具是以纸制作四个大小不一的圆,同时准备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和一根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会安排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展开展开相应的测量操作活动,很多学生思考教师提供的线与尺子的关系明白到,圆的周长测量并不能借助直尺直接实现,而是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进行测量,于是让学生展开测量,学生们纷纷都测出了圆的周长以后,教师又让学生测量圆的直径。让学生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发现周长是圆的直接的三倍多。于是又让学生展开不同圆的同样测量活动,结果发现所有圆的周长都是圆直径的三倍多,其倍数相等。而这次借助学具展开活动,学生们就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充分。


        又比如在学习“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讲道:同学们把文具盒中的铅笔都放到讲桌上,自己观察一下,动动自己的小脑袋,看看它们有啥区别?“学生们就拿出自己的铅笔,仔细看,认真观察,有的学生就开心的举手道:铅笔规格不同,有的是0.5毫米铅笔、有的是0.7铅笔,教师听了连连点头。而这就是利用了学具比较典型的例子。于是教师又说到:同学能把你们的铅笔以前后四人为一组放在桌子前,并按照你们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听了以后就纷纷拿出自己的笔进行对比,很快就对铅笔进行了分了。如有自动铅笔与木质铅笔的区别,也有0.5、0.7毫米铅笔区别,也有2B类铅笔与普通铅笔的区别。通过活动展示,学生们很快对分类标准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续的学习也更深入简单。
        3.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非常常见,并能够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的作用,便可以获的良好技能与学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具操作意识和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要如何去展开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呢,就需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组成员关系。
        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首先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够细致的做好教学引导。小组之间展开学具的操作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整个教学活动注重沟通与配合,也注重自我能力与自主意识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展开学习。而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相互帮助,集中能力解决问题,实在没法办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是是学习小组的形成要合理分工,做好教学任务安排。如安排优秀、有责任感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安排相应的辅助人员担任活动记录工作。明确教学安排,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才能保障教学有条不紊的展开,从而实现高效化的教育。
        就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对8的组成研究时,可以这样安排学生进行活动操作:教师在课堂中给与每个小组八个小圆片和一张作业纸,然后分发完成以后让学生们试着把八个圆片分成两堆,问学生这样有几种分发?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就展开了思考,并相互团结协作进行问题的分析。其中安排一名学生做具体的操作人员、一名学生做记录人员、另一名学生做监督知道人员,最后一名学生做汇报沟通人员。通过对学具的划分,并统计各个分发,便可以有效提升学习的效果在参与互动中,学生们的兴趣,动手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加快学生发展。
        4.教师在学具教学中做好充分的指导
        针对小学生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耐心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指导,明确也需要明确教育要求,而在学具操作环节,教师需要深入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与帮助;最后要最好教学总结与评价,以更好的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就比如在学习正方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指导学生探索正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借助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要以有效为原则。只有教师把握了这一原则,从每一堂课做起,从每一次活动做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具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韦丽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J].新课程(上),2018(01):81.
        [2]周素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1):152.
        [3]王晓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9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有效操作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20—9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