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焕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湄池小学 浙江 诸暨 311814
摘要:数学是现代教育中一门极为重要的科目,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为一门充满理性精神的学科,数学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综合素养,思维养成等。作为一种文化,数学带有丰富的理性内涵,当这种内涵发挥到极致,便能产生不可估量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价值分析。
引言:“学科育人价值”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有关研究的大量展开,并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模式,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就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研究而言,尚处于匮乏阶段。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急需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教育中,人们多将数学作为一种技术而非一种文化,实质上,数学在其领域内,也蕴含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如逻辑思维,理性精神等思想层面的升华,以及对称之美,数字之美等内容层面的美学。数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推翻等精神,也是数学文化的内涵之一。小学数学尽管处于入门阶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具备充分的育人价值。
一、小学学科育人价值界定
小学数学无论在培养学生思维,还是在考试升学当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符合儿童现阶段身心发展需要,基于儿童生活,让儿童亲身经历数学发生和形成的现实过程,具有基础性、生活性、现实性和应验性等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增进有效应用数学的能力,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理性、逻辑、条理化思维模式,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在合理的思维方式的驱动下,才能养成发散性、创新型思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这是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所在。
二、小学育人价值的必要性
1.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
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客观内容,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一定程度上使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成为现实存在,促进小学数学学科价值增值,实现自身发展。小学数学学科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而这些丰富的育人价值仅仅作为一种“存在”而存在就失去了本真。因此,人们需要明确小学数学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有哪些,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挖掘小学数学学科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这是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有效实现的前提。其次,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这是丰富的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存在的意义,从而满足小学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
2.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就是学生将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不断内化,满足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
第一,实现以学生发展需要为起点,又为终点。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活动以深入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不仅了解学生目前的数学发展水平,还了解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达到的数学水平,从而明确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得到提升和培养,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价值增值。因此,我们说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也是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
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育人价值实现形式不是创造性的。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目的不是直接创造更多的数学资源,而是更加强调过程性。小学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不是直接教授小学数学知识,而是学生在充分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文化等,提升能力,形成数学素养的过程。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学习,并非从一开始就介绍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而是通过之前所学长方形来引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进一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个教学实例就充分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发生、形成过程对于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三、小学育人价值的体现
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理性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核心素养是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共同体,渗透其间的数学思想、理性精神等深层次的因素,是数学素养的灵魂,是数学学科所赋予学生独特的、在步入社会各行各业后都能发光发亮的价值引领。
2.思想渗透
相较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更为来之不易,更需要时间的叠加和教育的进步。数学思想一旦形成,受益的绝不止数学这一门科目,从有限的数学知识中凝练出的数学思想,可以上升到方方面面,整合各类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简单,但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首先通过分月饼或折纸的方式引入分数的概念和写法,然后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和应用,这个过程就涉及到分类、转化、数形结合、整合等数学思想,将月饼平均分为四块,每一块就占其中的四分之一,这是将生活实例转化为数学表示;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五个人,有三个人吃掉了自己的那份,剩余的巧克力是原来的几分之几?这道题可以用减法,也可以用乘法,这就实现了加减法和乘法之间的转换。能够体验并学会运用这些思想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之一,教学中要立足数学本源,挖掘数学思想。
3.结构化思维
结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了解学科的结构是完成学习的必要条件,何谓结构?一般而言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基本结构则是指最为普遍的、适用性广泛的结构。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搭建完整的学科结构,那么更深入的学习不过是通过结构间的关联进行延伸、拓展、添砖加瓦,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细节。在结构的基础下进行学习,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记忆更为牢固。如小学生学习约分这一知识点后,可以由小数的化简联系到分数的化简,本质上是将具有同一内涵的东西纳入一个体系之中,也就是“数的化简”这样一个“大结构”中,强化学生的理解。
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在原有的思维层面进行充分的延拓,联想,要求学生的思维足够灵活、开阔,从而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在学习数学的大多数时间里,教师都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角度。从平常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练习中便可预见其目的。
结语: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学科,其育人价值不应当被人们所忽略。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个人培养的角度,都应当将育人价值摆在战略核心地位。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是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思想渗透、结构化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数学化培养,让学生形成逻辑化、系统化、理性化、批判性思维,同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便能充分彰显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5.
[2]涂荣豹,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