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培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城关中学 657700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广泛学习当前各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反思,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目标,借助于有效的教学设想,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反思能力;教学策略
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涌现出较多优秀的教学理念,而有效教学理念主要是对学生的进步或者发展进行充分的关注,借助于学生逐步的发展促进新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必要的反思。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的主要现状如下:第一,教与学的关系没有进行较好的处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教授这一环节,认为教师要将数学这门学科较好,只要进行充分的教授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是将学生当做接收知识的容器,不断将自己的知识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被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的兴趣,无法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第二,教师没有界定清楚课堂中学生的身份。很多教师总是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不断进行知识传递;而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进行的初中数学知识学习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掌握了整个教学课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吸收能力,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感知记忆水平上,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第三,教师总是忽略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没有留下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无法通过动手来思考实际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只是将四边形的概念、属性展示给学生,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四边形的属性,学生没有进行亲自体验,只是记住了相应的概念,从而对细节问题进行忽略。
二、反思能力涵义及初中数学教学特点
(一)反思能力的涵义
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反思指的是做完一件具体的事情之后,回头来深入思考自己做过的事情,对所做事情的合理性没有进行仔细的思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所谓的反思能力,就是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对问题认识的能力,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是下一个活动开始前进行的能力总结。良好的反思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学会与其他学习者甚至是教师进行合作,从而能够促使自己进行自觉和有效性学习,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良好能力。
(二)反思能力的特点
首先,表现为自觉能动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反思能动性上,这种反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来探索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觉和积极的回顾和思考。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考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掌握相应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让自己在反思中占据学习的主动和主体。其次,表现为反省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反省指的是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的开始,在反思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较好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最终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不单单是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思考,而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充分的反思,对自己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回顾,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再认识。
三、提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策略
(一)分析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奠定反思基础
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会自觉产生,因此教师要借助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产生反思的热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学习情境,构建一种和谐而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充分的反思和创新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学课本知识在多媒体上展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几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计算比赛,看哪些学生能够准确而快速运算这些方程。当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之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想快速计算成为第一。教师可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但是对学生的计算并不进行指导。当学生陆续计算完毕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情况进行通报,并且适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方式,或者进行相应的探讨,寻找出更好的计算方法,争取缩短计算时间,并且有效提高计算正确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同桌或者小组间进行交流、探讨、总结。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生进行反思
虽然学生反思是通过回顾和回忆这种方式实现的,但是初中生没有较好认识具体事件的能力,从而不知道该从哪些地方进行回顾和回忆,无法构建较好的反思。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激发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反思。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的时候,如果已知三边的具体数值,可以用圆规将此三角形画出来。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通过黑板上将具体的画法演示给学生,教师通过观察来掌握圆规的操作方法。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进行实际的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棒来围三角形,这样的操作就显得简单多了。但是,三角形的三个边都确定了,操作起来就显得非常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的方式和以往的知识进行补充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用5、6、7厘米的线段,能不能将一个三角形围出来。假如用小棒来围,这个三角形轻松就被摆放出来,可是通过圆规来画就显得比较难了。教师不能直接将具体画法教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思考,讨论,逐步得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对具体操作进行仔细观察、反思和体悟。学生通过互动性思维,在反复的动手、动脑操作中,掌握用圆规画三角形的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实践能力,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通过团队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因此,当教师对数学课本进行充分的分析把握之后,展示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小组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从而有效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图形的相似》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充分的观察,从中探索出三角形相似的具体条件。教师不能将具体的相似条件展示给学生,借助学生在小组内的相互探讨从而获得相似三角形的条件。小组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不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最终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补充,从而提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反思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大胆设想,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在对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传授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授课情况进行必要的反思,分析教学中的得失,从中找寻到新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