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
哈尔滨市双城区铁路中学
摘要:学生在生活和化学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化学的教学课堂应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能够认真的对待化学学习。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化学学习当中,改变自己学习思路。当然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在化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化学思考,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设计;
我们教师遇到了新课改就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高中学生是一个个鲜活而又独立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活跃,思想越来越超前,这就需要我们以“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池水”的心态来面对教学。我们不仅仅需要渊博的文化知识和精准的专业技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使我们的教学相得益彰。其中,课堂提问是蕴含着很多技巧的。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提问更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几种切合实际的课堂提问法。
一、问题设计要生活化
我经常给学生灌输“世界是物质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化学的重要性。所以, 在安排课堂的问题时,结合生活关注生活的问题,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我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时, 是这样设计的:我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穿过白色衣服吗?”他们肯定会说穿过。于是, 我会继续追问:“有没有白色衣服脏了洗不掉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说有过。这时, 就可以引导他们,家里用的“漂水”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后顺利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也可以灌输他们“学以致用的思想”,可谓一举两得。
二、问题设计要全体化
尽管一个班级往往有五六十人,学生的学习层次也不一样,但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顾及全体,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跟随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真正的学到一些知识。一般我是先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差点的学生回答,此时优生只需静静思考,把旧知回顾起来。学生即使基础知识差也会在其中找到自信,也让他们不在讨厌学习。当然基础稍微好一点的学生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那么学习好的学生呢,他们会对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分层次进行作答,多方面进行了解,提升自己化学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全面的了解化学问题,关注化学知识,深入研究,多方向设置问题,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使学生全面发展。比如,高一化学 “物质的分类一节”,可以让学生分类写出酸碱盐的化学式,让基础差的先写,然后基础好的补充。这样的提问不但衔接了初高中知识,而且照顾了全体学生,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提问时要有梯度性
课堂提问只顾及到全体化还有些不足,我们还得对优生进行拔高,否则会使优生有“吃不饱”的感觉,这时,问题设计就得有梯度性。适当提问几个较难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斗志,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其中掌握有层次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提问还要关注学生的水平和基础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层次中,关注不同学生掌握问题的梯度。例如在讲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时,问题的设计如下:1、什么是氧化剂和还原剂?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3、根据以上氧化剂和还原剂书写几个方程式?4、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四、问题设计要有思维价值
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找到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好的问题,学生会觉得厌烦,当然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又回答不出来,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会无从适应。这种情况下阻止了学生思维的提升。无论是简单问题还是较难的问题,都要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他们对知识思维的掌握,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所以要在课堂上认真的找一些实践性操作强的问题和实验,发掘学生们的潜力。
例如,我教学硫化氢性质的时候,就不能提问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不能提出过于难得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都属于无效问题。于是我们处理课堂问题时候要精心研究,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思考。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做到有价值的课堂。
五、问题设计要有递进性
一 般来说,要对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的简单问题学生可以接受,学生能够听懂老师的问题,也能明确自己的思路。当然不清晰的问题,牵涉的多,学生的水平也难提高,而学生知识掌握的少也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因此身为一名化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关注一个问题,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比如我在教学水解盐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泡沫灭火器。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硫酸铝属于哪种类型的盐?
(2) 给碳酸氢钠分到哪个类型里?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平衡?
(3) 原来的平衡会受到混合溶液的影响吗?
(4) 原平衡他们之间会相互影响吗?
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瞬间开始思考,能从中了解其中的道理,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根源和答案。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提出的一些自己的见解。有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因人而异探讨更加有效的课堂提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