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光
南京市栖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生活品质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给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国家也加大扶持力度,其中,特殊教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融合教育理念出现,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更多特殊儿童可以在普通学校中接受平等的教育。本文以音乐课堂活动的心理治疗意义为重点,深入探讨音乐课堂活动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融合教育;音乐教育;特殊儿童;心理治疗
对应特殊儿童来说,因为生理缺陷,通常会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融合教育理念下,随班就读对特殊儿童心理给予高度重视,普通教育应发挥主观作用,给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条件。音乐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媒介,对特殊儿童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但可以发挥音乐教育功能,也能实现对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让其健康成长。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结合特殊儿童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因材施教,通过课堂科学设计,将音乐教育功能全面发挥,利用音乐中的美感实现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有效化解特殊儿童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的问题,调动特殊儿童学习兴趣,提高特殊儿童学习水平。
一、音乐课堂活动的心理治疗意义
音乐心理治疗也就是在音乐的作用下,融合合理的治疗方案,在音乐的引导下对人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洗涤,引导人们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能够促进人的大脑综合发展,和谐优美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想象思维,启迪智慧。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正处于音乐领悟最高的阶段,对音乐有着较强的敏锐度和反应力,与普通孩子一样,丰富且独特的音乐教育可以给特殊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条件,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1]。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和人们融合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部分儿童因为语言能力薄弱,例如自闭症儿童,通过音乐可以实现这些孩子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通过音乐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音乐课堂活动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策略
特殊儿童作为一个在生理或者心理存在缺陷问题的群体,这种缺陷问题将会给其正常生活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现实中,常见的特殊儿童在心理方面通常展现为自闭、孤僻、敏感等。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在实施音乐教育活动时,应注重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丰富特殊儿童情感体验,不但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塑造良好的品格,也能让特殊儿童快速融入到普通儿童学习生活中,展现自身价值。
(一)鼓励课堂参与,增强心理自信
在班级中,和普通儿童比较,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在音乐分辨、音乐节奏、乐器使用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无法系统地感受音乐魅力和所表达的情感,只是简单地体验到音乐的乐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特殊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让其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感受,丰富其阅历,提高特殊儿童学习自信心。
在音乐课堂上,部分特殊儿童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敢说敢唱,但是大部分特殊儿童都比较胆怯,通常会隐藏在群体的角落中,默不作声,参与度低,在这种情况下,将会阻碍音乐治疗效果的发挥。所以,教师应结合特殊儿童实际情况,鼓励随班就读的孩子勇敢参与到活动中,不管表现如何,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提高特殊儿童学习乐趣[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特殊儿童提供一些音乐器材,如铃鼓、三角铁、双响筒等,供儿童探讨,根据不同音乐片段,选择适合的乐器,并将儿童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的孩子都能热烈讨论。教师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应格外关注特殊儿童参与情况,鼓励其上台表演,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乐器进行伴奏,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调动特殊儿童学习兴趣,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把握教育契机,促进心理健康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和特殊儿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其感受到教师对其认可和关注,从而在教学中,调动特殊儿童参与主动性。在实际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从中挖掘一些适合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的资源,掌握教育机会,让特殊儿童在音乐教学中获得良好条件。例如,在组织儿童学习《春天》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采取聆听教学方法,并根据歌词配合一些手势,表示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帮助特殊儿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走出心理障碍。与此同时,让普通儿童可以给予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更多地关心和关爱,实现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在互动中加强融合,开启心灵
在特殊教育中,教师需要和特殊儿童营造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教师对其认可和关注。在上次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行为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例如,通过与孩子击掌,让孩子作出反应,如果部分孩子没有及时反应,也可以再次向其问好,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其关注。在实际教学中,部分特殊儿童受到心理等因素影响,无法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声音,带领孩子走进音乐世界。例如,对于一些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孩子,可以利用各种音乐器材,帮助孩子走进音乐的大门。在其感受乐器发生声响和节奏后,则结合节奏律动,特殊儿童也会做出一定反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开孩子心灵之门,实现教师与孩子间的友好交流。
(四)以歌词敲击心灵,形成健康人格
每首歌在情感表达上都可以通过歌词进行展现,为了唱好一首歌,应对歌词有充分了解,明白所表达的含义。在学习新歌前,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对歌词含义有一定认识,带来孩子朗读歌词。由于部分孩子识字少,不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无法完整读出歌词,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授手语等方式将歌词大意进行表达,让孩子从中感受歌曲的魅力和含义。例如,在学习
《小雨沙沙》过程中,可以将“小草发芽”“雨水真甜”等歌词转换成肢体动作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其了解歌词含义,并带领孩子朗读歌词,通过朗读歌词,调动孩子热爱美好生活的意识和精神[3]。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特殊儿童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提高其生活自信心,以积极乐观的生态生活和发展。在融合教育理念下,音乐是一门陶冶情操的学科,可以让特殊儿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端正态度,塑造积极乐观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扈悦.音乐教育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辅助性效果研究[J].当代音乐,2020(09):145-147.
[2]庾韵婷.唱游与律动开展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50.
[3]吴小茵.浅谈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康教结合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20(08):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