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探索与应用——以晋南面塑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余青
[导读] 地方资源对美术课程来说具有重大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余青
        杭州师范大学
        摘  要:地方资源对美术课程来说具有重大的开发与应用价值,可以形成当地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但目前为止此课题关注度仍然比较低,开发应用程度不够。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开发应用地方资源展开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整理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以山西晋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为例,分析其具有的美术教育价值,探索开发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美术课程模式,并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资源;美术课程;课程开发;面塑
一、“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的开发背景
        (一)国家政策与教育资源
        1992年4月25日,我国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到“鼓励各种教材编写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美术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此外,还要加强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课外文化活动,学生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生活的体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里第四部分提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课程开发中要关注文化和生活,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内容进行美术教学。”[1]2014年10月国家领导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是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坚实的基础, 为了在全球文化动荡中站稳脚跟,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信心是增强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心的必要部分。[2]2015年10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第 12条提出的“精神命脉和坚实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2017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美术开发与应用,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地方资源融入美术课堂顺应了改革的发展和趋势。 地方资源在民族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身份,能够体现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及社会风貌。要达到这样的理念,又一次证明美术课程需要当地文化资源的融入,这是新课改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面临挑战——以晋南面塑为例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源于以下方面:
        1.传承体系缺失,市场经济未盘活。在当下,许多区域传统文化品类的旧有传承体系早已解体,新的传承体系尚未成就,许多传承依靠师徒关系口口相传,缺少规范的文献传承,一旦后继无人,极有可能造成文化消亡。多数地方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却未能将区域文化资源纳入健康的市场模式中,仅停留在地方传统生活风俗的层次上,达不到成为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无法催生发展新动能的新型文化产业。
        2.审美标准转变,形式缺乏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过去颇受欢迎的文化形式,由于未能紧跟上时代审美标准发展的步伐,不再受到当下社会群体的青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体上仍尚未充分唤醒其内在潜力,部分传统文化品类固步自封,在形式上以守旧为守正,未能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念,因而未能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晋南面塑艺术俗称花馍、礼馍、面花,是用面粉等原料捏制各种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是在人们主观意愿和客观民俗环境的共同推进下产生的一种传统的汉族民俗艺术。晋南民间面塑循时应节、随风入俗,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同时晋南民间面塑,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寓意,有着鲜明的民间与地方特色。[4] 面塑同样面临以上挑战,需要新时代的新发展。
(三)“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应运而生
将地方资源融入到美术课程之中,能够快速培养一批了解地方文化基础知识的青少年学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加深本地群众对于地域文化的系统性了解,为形成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创造了可能。于是,“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应运而生,探索出一种结合各地特色文化,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的课程新模式便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的开发原理
        (一)“耦合式课程”的基本原理
我国课程研究者冲破“双基论”的理论限度,提出了课程目标应指向全人发展,而非割裂的、单向度的人。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力求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整结合。我国课程研究者在阐释、解读这一目标体系的过程,从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的角度,逐步建构出“全人发展的课程目标观”。全人发展的课程目标观,将学习者视为完整的人,只有在人的个性的完整性层面,才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5]
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课程设计角度,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理念以及设置综合课程等措施,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这一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不仅意味着学科与学科的融合与统整,还意味着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6]“耦合式课程”原理准确的阐释了将“地方资源+美术课程”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将地方资源融入到美术学习过程,融入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增强各因素间的联系,突破边界。
        (二)地方资源的固有特质
        能够与美术课程相结合,达到耦合式发展的地方资源类型,往往具有一些共通的特质,这些特质的存在,使得探索“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1.开发成本较低。“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要求具有可复制性、可普及化,这一属性就决定了相应地方资源具有较低的教学开发成本。相反,过高的教学成本既给财政和教师教学带来巨大压力,也不利于学生持续学习该类地方文化资源,容易造成教学计划不连贯乃至中断的后果。

                                                                                                                                                                                                                                                                                                                                                                                                                                                                                                                                                                                                                                                                                                                                                                                                                                                                                                                                                                                                                                                                                                                                                                                                                                                                                                                                                                                                                                                                                                                                                                                                                                                                                                                                                                                                                                                                                                                                                                                                                  
        2.教学内容丰富。“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需要该类地域特色文化形式多样,素材丰富,能够被设计为多彩的的教学方案,也能为后续课程调整留下充足的余量空间。在安排美术课程时,可以被细化为多个学习模块,分解成多个学习部门。这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深化课程安排,使不同学龄阶段、学习阶段都有充足的教学内容可供实施。
3.历史传承有序、文化发展成熟。有序的传承和成熟的文化,代表着该种地方资源具有完整的文化体系、成熟的教学方法、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推广普及的时代价值。同时,能够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覆盖多方面的培养计划,综合塑造学生的各项能力。也有利于形成多种教学考核指标,避免单一的教学指标导致无法因材施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在地域文化资源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三)开发原则
        1.突显地域特色原则
         “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坚决避免不顾区域差异进行一刀切。准确把握课程设计区域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历史因素和地理文化因素等区域特质,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可以将课程方案结合至县、乡镇级别的行政单元。如果辖区内有文化资源的丰厚、体系完整的“文化村”,甚至可以将课程设计的对象细化至村一级,充分释放其历史文化积淀,从而扩大其文化影响力,形成具有深厚价值的文化品牌。在条件尚不充分或辖区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资源的地区,亦可先行将课程设计对标至省、地级市一级。区域文化影响力极为巨大的,也可考虑在大区一级内创建一整套的“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方案,在条件成就或时机成熟时,再行将现有方案细化,形成既统一又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2.目的性和实用性结合原则
        “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把握课程开发设计的目的,明确课程设计意图,针对青少年学生亟待提高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匹配本区域优质文化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发一套科学性、针对性的高质量美术课程。课程开发坚决避免脱离一线教学实际,要具有高度的实用性,能够切实有利于一线美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切实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学习地方文化、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切实有利于对区域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新迭代、形成产业品牌,切实有利于激活本地区市场经济活力、创造就业新岗位,催生发展新动能。
        3.系统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的课程设计,要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区分小初高各学习阶段,区分同一学习阶段课程难度的递进。不同阶段之间的有机衔接要严密、科学、连续。课程设计在微观上要操作性强、趣味性足,在宏观上要系统完整、彼此串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匹配不同的区域文化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又能为不同地区提供课程设计模板,。与此同时,课程开发不能舍弃课程方案的灵活性,一方面要给学生留有发挥个性特点的空间;另一方面,给区域文化传承发展留有更新迭代的余地,不能因为课程设计过于严格导致区域文化脸谱化、格式化。
三、“晋南面塑+美术课程”模式的开发策略
(一)课程说明
        《美术课程标准》有四个学习领域,“晋南面塑+美术课程”模式符合以下三类领域,第一类是“造型·表现”,运用不同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面塑具有较好的造型效果,这可增进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第二类是“欣赏·评述”感受自然美,感受面团的质感,结合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会多角度欣赏面塑艺术,认同面塑文化遗产并对家乡文化资源产生自豪感。第三类是“综合·探究”,跨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晋南面塑+美术课程”模式加强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艺术发挥空间,激发学生探索艺术无限可能的欲望。
(二)课程设计
        具有地方特色的“晋南面塑+美术课程”难易程度操作性较强,中小学各学龄阶段都可以进行授课。小学阶段安排2个课时授课为宜,第一课时“欣赏·评述”,通过讲解晋南面塑文化,欣赏优秀的民间面塑作品,主要以晋南花馍为主,学生学习对作品的初步评述,珍视民间美术,热爱传统艺术作品。第二课时“造型·表现”,学习基本的造型方式,对称、叠加等造型活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激发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初中阶段可以增设第三课时“综合·探究”跨学科式学习,开发晋南面塑实践探究课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面塑新花样,可结合历史知识典故,开拓视野,增强探索对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晋南面塑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美术课堂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学生喜欢参与这样的手工课程。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文化情境中认识面塑,学习面塑。通过学习制作面塑作品,学生既充分调动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能够充分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晋南面塑文化的趣味,这对他们不仅仅是一堂美术课,更是一堂传统文化实践学习课。由于面塑具有不可复性,面团软硬程度都会影响作品效果,在制作过程中,个别小组作品呈现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导致学生情绪不高,要鼓励学生多次尝试。其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个别小组成员参与度不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感受在团队中的付出与成就。
四、结语
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课程开发在探索过程中对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作了相关的验证。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如何促进当地群众积极有为的参与到“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的实践中来;
        第二,如何避免“地方资源+美术课程”的设想在实施过程中被机械化执行;
        第三,如何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课程开发模式,提振区域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
        以上问题主要围绕课程开发后的执行和实效层次提出,冀求实现“地方资源+美术课程”模式开发设计的初心和使命。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一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利用家长会、网络平台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关于“地方资源+美术课程”的课程科普活动,让学生家长深刻意识到本课程对其子女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经济文化价值,并以家长为媒介,促进社会群众积极有为的参与到课程实践中来。另一方面,有关教育部门也要深入教学一线,深入课程开发过程,深刻把握课程模式实施成效的胜负手,并加强对于教学队伍的培训,要积极居中协调,促进社会经济、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有机衔接,出台便利政策,抢占文化产业振兴的高地,抓住时代发展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习近平. 全国文艺代表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网,2014.
[3]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R].北京:中共中央,2015.
[4]刘会.晋南面塑的文化艺术特征与传承[J].美术大观,2018(04):78-79.
[5]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46
[6]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48


作者简介:姓名:余青、性别:女、出生年月:1996.11、学历:研究生在读、民族:汉族、籍贯(省市):山西省晋城市、邮编:048000、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