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红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溪美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362300
摘要:小学年龄阶段的同学们身心智力正处在萌发时期,对音乐方面的认识尚且停留于儿歌的口头记忆上,仅能在表面上进行简单的哼唱,对音乐中蕴含的感情或者是歌词的含义、音乐的背景、韵律等等更是无从知晓,并且音乐除开歌词孩子们尚且能够理解之外,对音乐情感的体会,抽象思维的拓展,都让小学生们在音乐学习方面非常吃力,老师仅单纯的进行引领、推动,都不可能让小学生们领悟音乐的真是底蕴,因此,小学的音乐教育需要改革创新,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结合音乐图谱进行授课讲解,描绘出音乐教堂在小学生们心中的大致轮廓,让同学们可以真实的感知音乐的本质,不断发散思维,在循序渐进中寻找自身的乐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图谱教学;认识与实践;初探
音乐是展现艺术形式的途径之一,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培养孩子们审美水平的关键作用,伴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校园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怎样转变教学手段,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转变枯燥的课堂氛围,借此取得教育各方面素养的目的,是当前小学音乐老师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在进行音乐授课时,要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开展教学,通过融入简单易学的音乐图谱,提升小学音乐的教学水平。老师要对音乐图谱有充分全面的认识,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图谱的功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让小学生们直接感受到音乐的每秒,沉浸在充满趣味的音乐图谱当中,更加深入的认识音乐,加深记忆,激发音乐潜力,让所有的小学生都可以学好音乐,在音乐中陶冶情操。[1]
一、图谱教学在节奏层面的认知和实践
音乐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小学生们学起来就如同雾里看花,没有头绪,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停留在老师在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对一些实质的存在意义就比较特殊的音乐元素,没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教授,使其错乱重叠的内在构造更加限制了音乐本身的娱乐性质,使得小学生们逐渐降低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更是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像,小学音乐老师干脆将难以讲解透彻的音乐节奏的知识点直接忽略,让同学们“凭感觉”把握音乐节奏,结果就是同学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跟不上节奏、找不着掉”的现象。根本原因还是小学生没有对音乐节奏的了解,老师也没有训练同学们音乐节奏的意识,在当前阶段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下,图谱可以从根本上纠正把控不好节奏的问题,让小学生们对节奏的认知逐渐清晰明朗,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探索出节奏变化的规律,为同学们在节奏表演下的不断思考寻找机会。比如,老师在进行《小小足球赛》授课时,请两名同学现场进行足球比赛的表演,其他同学演唱歌曲。而后老师询问大家,“这两名同学表=表选的好吗?”学生们说:“好”,虽然只有两个人,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活动的趣味性,小学生们对音乐节奏的变化开始互相谈论交流,逐渐让课堂气氛变得积极踊跃,学到下个章节的音乐图谱时,老师还没有展开教学,就有聪明的小学生按照之前学习的技巧阐述了个人的想法,甚至还有同学们表示,除了用“笑脸”替代音乐节奏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示吗?这个时候,老师要抓住时机,让班内绘画较好的同学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创作,亦或是广泛采纳底下同学们的意见建议,绘制出大家一直认同的肢体动作图谱做为替代品,让一直对音乐懵懂无知的小学生们,开始逐渐感知音乐的美丽,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让音乐授课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小学年龄段的孩子们思维天性还没有受到各种限制,思想天马行空,音乐老师可以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得小学们可以对音乐旋律有全面的认识并且可以自己创作曲谱,牢记音乐,通过寓教于乐的音乐图谱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二、基于音乐曲调下的图谱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古人对美好音律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描述,表达对美好音律的追求和渴望,人们常用“优美”一词来形容美好的音律,其实是在不同变换的曲调当中,擅长吟诗作对的诗人也失去了词语堆彻的能力,音律可以指引同学们走进不同的音乐空间,尽管我们身处于空间有限的学习教室,依然可以在音乐曲调的牵引下,构建出思维上的音乐意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们的情感认同,学生从音律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那抽象宽广的思维领域在音律的环绕中衍生出什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自然对音乐有着不同的认知,在思维体系中创设的音律形式就会存在较大差别,但对小学阶段的同学们而言,对音律就是听之奇妙,孩子们的主要客观呈现就是:“这首歌真好听、那首也挺好。”对音律的认识停留于表面,老师可以通过“曲线图谱”的授课形式绘制出高低音当中的各种音律变换,以此激活同学们的曲调想象。[2]比如,在进行《绿色的祖国》一课教学时,整体旋律规范,音律表现形式主要是小跳和级进,乐句和越剧之间的衔接偶尔会四度跳进,让整体的音乐风格比较类似于进行曲。老师可以想象音律是一辆急速行驶的马车,在孩子们对音律的了解尚且浅薄的状况下,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将音乐曲调的演变形象具体,在平坦的马路上匀速前进、兴致盎然。突然跌宕起伏,马车开始向前奔腾,最终快要抵达目的地时,车速逐渐趋于平缓,最后安全结束,以音律的“抛物线”形式刺激同学们的感官体验,让孩子们清晰的感知到“这就是音律。”如此随着“抛物线”的升降来指导他们的音乐曲调,可以让老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音乐图谱教学在歌曲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歌曲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歌唱对好奇和新鲜感都特别强烈的孩子们而言是充满乐趣的活动,但音乐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却始终较为低迷,这种表面矛盾其实真正并存的教学问题,早已变成音乐革新道路上的绊脚石。老师可运用音乐图谱,组织小学生们进行音乐的训练,不论是色彩的突出,还是曲调的多元,都可以让孩子们在音乐的学习当中重新焕发学习热情。[1]比如,在教授《划船》一曲时,老师先把歌词写到黑板上,然后通过各种颜色的标注,表示“划船”的情况,绿色代表划船的舒适安逸、黑色代表划船的全速前进,红色代表海面的滚滚激流。在全曲的音调当中,把船只呈现在海面上跌宕起伏的乐句中,通过船只被激流冲击的图谱展示其中的情景,船只由远及近的向我们徐徐驶来,歌唱的气息力度也要逐渐提高,这样图谱就能够随着船只的逐渐靠近,首先描绘出船只遥远的轮廓、然后逐渐看到船头、逐渐船只整体映入我们的实现,条分缕析的暗示同学们全曲音律的变化接续,把音乐分成不同的模块,让同学们直观的感知音乐,在演唱时可以在不同音乐章节展现不同的情感,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音乐图谱来进行歌词的辅助记忆,这样在牢牢掌握基本歌词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散学生音乐思维。比如,在进行《茉莉花》一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传说在很久以前,沙漠中有一位美丽的楼兰国公主叫图兰朵,她生性残酷,对各国前来求婚的王子如果回答不出她提出的问题都会被砍头,因此很多人死在了她的刀下,之后出现了一位波斯国王子答对了她所有的问题,最终感化楼兰公主从此结束杀戮。这时月亮也出来了,之后播放背景音乐正我们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化了美丽残酷的公主,最终,她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音乐的魅力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100多年前意大利的歌唱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在剧中把《茉莉花》曲调做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从此,《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经典歌剧走遍了世界各地。老师通过故事讲解创设教学情景,让同学们又出身临其境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感知故事情节发展,最终牢固记忆,发散思维,激发对音乐的学习欲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四、音乐图谱教学在欣赏方面的认知和实践
欣赏音乐是精神上的享受,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老师可以通过图谱集中同学们的学习精力,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欣赏的音乐,让他们在只知道事物的表象不知道其实质的状态下,有意识的去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沈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不单是老师讲,学生学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音乐图谱的辅助加持下,让小学生们自主调动身心去感知音乐的美妙,主动积极的去参加课堂上的音乐活动,在音乐中拓展思维空间、延伸认知的领域,为培育良好的学生素质发挥积极作用。[2]图谱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小学老师要认真细致的吃透教材,精准把握授课内容,在课堂教学期间灵活运用图谱,解决教学中的矛盾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莉:图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年第 24 期第 245 页。
[2]陈少群:论图谱教学在农村小学音乐活动中的引领作用[J],小作家选刊,2017 年第 16 期。
[3]朱瑜:图谱相生:小学音乐教学的应有法则[J],江苏教育,2016 年第 9 期第 73- 7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