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张明华
[导读]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中考政策的转变,

        张明华
        茂名市祥和中学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中考政策的转变,赋予初中体育教学全新的教育使命。随着教育要求的日益严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何冲破体育教学刻板印象,探索素质教育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首要教研任务。现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分析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弊端,并探讨课堂优化策略,以期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引言: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随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核心素养纳入课程标准之中,以深化课程改革,加快以全人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目标有效落实。在应试教育机制影响之下,体育教学处于游走于初中教学体系边缘化的境地,体育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学生体质每况愈下,体育精神传承断层等问题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教学要求与教学实际之间的矛盾呈现补课调和态势,立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实施重新整合势在必行。
        1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加持之下,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型教育逐渐取代以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双基”教学,初中体育教育价值得以彰显,教学地位逐步上升。与此同时,针对教学方式的诟病随之而来,课堂组织构建弊端日益显现。具体而言,其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以中考为导向,应试意味浓重。随着体育科目纳入中考体系,教师盲目强调考试成绩,形成了以考核内容为风向标的应试教学模式。试图通过机械反复的体能与技能训练,快速的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此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不仅引发学生怨声载道,削弱了学生的运动热情,而且偏离了素质教育航道,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渐行渐远。第二,重技能轻思维,欠缺体育精神培养。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的以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导是初中体育教学最为显著的症结所在。教师采取理论知识讲解、动作演示以及学生模仿训练的模式化课堂组织流程,对于学生个体需求关注不足,体育意识培养更是甚少涉及,导致学生对于体育教学认知存在片面性,完全以任务式心态对待教学,体育运动自觉性较为匮乏,影响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渗透体育意识
        教学目标可谓是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构建的指明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制定相契合的教学目标,实现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意识的综合体育素养提升。第一,科学的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之前,教师采取体能测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学情调研,了解学生体育认知、知识技能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情况,以此作为阶段性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教师形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体育价值观为主导的教学目标,通过设置阶段性教学目标将体育核心素养具象化,加快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落实。第二,在明确教学整体目标基础上,实施层次化教学。初中学生由于身体素养、运动习惯、思想认知等因素的影响,面对体育教学展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层次化教学能够有效调和教学需求与教学实际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组织长跑训练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训练方式,实现以优带劣,融入两人三足绑腿跑步等趣味性游戏,在缩小学生之间差距,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渗透奋斗共赢的体育精神。
        2.2拓展教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
        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技能高速发展,是锻炼身体技能,培养体育素养的黄金时期。但是身体耐受力呈现明显的局限性,选择合理体育训练内容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摒弃以中考为导向的体育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立足教学实际,深度挖掘体育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储备,强化体育技能,提升核心素养。第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学内容适用性。例如,针对学生体能训练,教师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视角,囊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反应力等方面。可以尝试以中国武术代替枯燥的项目专项训练,将各项身体技能训练融入整体性的武术套路,以寓教于乐的课堂形式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第二,开阔学生视野,树立全面性体育认知。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对体育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例如,在组织胸前抛物教学时,教师调整单纯的以动作要领作为主导教学内容构建模式,尝试引导学生针对运动原理进行分析,提升动作规范性的同时,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主动运动意识,激发体育知识探究欲望。
        2.3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
        教学方式可谓联系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的重要媒介,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推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对于教学效果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针对初中学生感性思维重于逻辑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方式,提升体育课堂新鲜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组织“拼图接力”游戏,实现耐力、速度训练。准备几块相同的拼图,让学生以小组往返跑接力方式完成拼图,最先完成的小组获得胜利,给予学分奖励。通过营造适度的对抗氛围,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以及竞技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教育原则,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掌控,避免喧宾夺主等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应明确游戏规则并保证学生严格遵守,借此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小组成员的构成要公平合理,如男女配比、优劣配比合理,最大限度的保证各小组平均水平相当,以彰显体育运动的公平性。此外,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采取游戏闯关课堂组织构建模式,以游戏为载体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游戏闯关过程中,获得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
        结束语:
        体育教学作为全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人才输出窗口,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深入剖析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加快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成博.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与培育的实证研究[J].武术研究,2019,4(12):151-153.
        [2]杨浩贤,邱伟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初中体育课堂的启示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8):144-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