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莎
漳州市北斗中学 363000
摘要:书法教学作为美育教学途径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任。我国的书法传统历史悠久,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热爱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得到优秀历史文化的滋养,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雅正高洁的品格。在新时代中进行书法教学应以全面发展观作为教学核心,以提升学生书法技能、培养学生正面爱好为目标,贯彻落实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打造积极且有生命力的书法课堂。
关键词:书法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愈来愈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于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命题被广泛探讨。为了满足教学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这一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化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书法课堂中,教师应明确书法教学的美育作用,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是书法教学的内在要义。同时,教师应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走出来,主动接纳、吸收知识,进行生长性学习。
一、以书法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六大板块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即是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会思考的现代人。书法文化历史悠久,它不仅是对不同阶段人文历史的折射更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内心世界的体现。因此,在书法课堂中以书法知识深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中国书法》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中国书法的学习材料。在以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在互联网上搜集许多与书法有关的知识,包括文字简介、图片赏析与名家故事等,力求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书法历史。在课堂上,可结合教材与拓展的资料向学生仔细讲述我国书法的发展过程,并对历朝历代的书法特点做详细地总结。在此之后,再向学生展示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书法名家的作品图片,其中包括颜真卿、欧阳询、张旭的名篇。在带领学生进行赏析之后,向学生讲述几位书法大家的生平经历,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透彻地了解其作品。通过细致地分析与讲解,学生深深地陶醉于书法的魅力之中,在欣赏与赏析名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滋养与升华。
由此可见,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最佳办法是“从情入手”即借助相关材料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被书法所打动。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对书法产生真情实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深厚的人文底蕴。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材料,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视角,促使其形成一定文化认同感。
二、以临摹练习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也是个体核心素养之一,它体现了学习者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养。
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时不仅要借助书法知识与书法文化培植学生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还应当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书法实践能力。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法习作训练,从临摹开始锻炼学生的书法习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中国书法》这节课之后,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颜真卿《颜勤礼碑》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以此为模板,从中选择两个字进行临摹。在学生进行临摹的过程中,让他们每写一笔之前都要对照原版仔细观察与分析,做到充分了解其形态与整体架构。这样细致的观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字体的写法,在临摹的更加贴切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临摹作品是书法学习中极其重要的过程,教师在开展临摹练习时应培养学生分析字体的能力,一定要注意临摹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书写,而是以模板为参照物进行仿写。学生只有认真地临摹与体会才能真切地提升书写水平,并在此后的书法练习中能自觉地将临摹时的体悟融入自己的书写中,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临摹是进行书法练习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临摹的意义才能使学生在进行书写练习时真正有所收获。临摹是迁移的基础,教师应重视作品临摹在书法学习中的作用,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临摹的机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作品再创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素养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我国步入教育现代化后提出的对教育的新要求。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的核心能力,唯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在书法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作品再创造能力,这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考察,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在进行九年级上册《用中国元素来设计》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可要求学生以“春天”为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书法结合设计一幅作品,书写的内容自己选择,但要求整体美观并具有艺术性。在布置完任务后,学生们纷纷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内容,但有些学生对此表现得毫无头绪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此时,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与一些中国元素的图片合集,让学生从这些材料入手进行设计。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并继续在大屏幕上放映一些相关作品为学生提供灵感。学生根据素材与相关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是整合、分析、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创造性,是学生个人的情感与风格的表达。
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作品再创造这一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能够统筹与运用所学的全部内容,并且基于这些内容进行创造从而给出自己的理解与表达。设计与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锻炼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
总而言之,初中书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初中生形成健康雅正的审美观,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热爱书法、学习书法。以此同时,教师应以美育为指向,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根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从而进行知情意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孟红霞.美术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书法教学创新[J].文理导航(上旬),2020(03):87-88.
[2]陈雅惠.核心素养观下初中书法教育实践性研究[J].牡丹,2019(27):148-149.
[3]樊骁栋.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书法拓展课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2018(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