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的教学探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倪霞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
        倪霞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116041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从而让小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学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需要教师的认真教学,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得到教学目的。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仔细的探究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应明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如若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对该学科有正确的认识,并制定生活化教学最终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教师的在教学中就有了方向,进而保证教学的严谨性,不会脱离教学重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明确的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还应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讲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6节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为学生设置几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探索,教师尽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自然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做出指导,以便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及哦啊哈斯还应帮助学生及时的改正学习习惯,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二、创设相应的生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在学习上自然也会有着不同的困惑。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他们眼中,世界是简单而美好的。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有时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作为教师当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产生困惑时,应该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才是教育价值所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校园生活真快乐”这一单元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学。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苹果、柠檬、红豆、两杯水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并将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赛,让两个学生代表往两个水杯中装东西,保证水杯的水不能溢出,哪个水杯中装的东西多,哪一组学生获得胜利。最终不管那个小组的学生获胜,教师都对学生进行鼓励,然后告诉学生:“苹果、柠檬、红豆就是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杯子就是我们一天的时间。同学们在比赛中会发现,当随意往杯子放东西时,很快被子就会被装满,水也会溢出。但是当学生有计划的装东西时,是杯中可以装下更多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应该每天计划好时间,将时间合理的分配,这样一天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学习更多的知识,时间也不会被白白的浪费掉。

”进过教师的一番讲解,学生能够明白应该合理的安排学习的时间,有计划地学习。
三、在教学中融入生活艺术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生活也是一门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在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出教学艺术的最高水平,必定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读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字体,并为学生展示不同书法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进行观赏,在学生观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书法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并引导学生自己书写各种书法文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差异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甲骨文和象形字的相关内容,比如“人”字的各种写法,并为学生讲述古人对于文字的研究和发明中蕴含着个人的智慧和精神,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用的汉字就是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流传至今,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生活的知识。
四、改善生活化教学中的活动
        小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是需要学生在生活通过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在各种活动中认识道德,又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认知能力制定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比如课堂的谈论和学习、调查活动、游戏等等。生活化的教学离不开各种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每个环节的教学。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时,可以结合活动进行进行学习,大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一,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是他们对于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小学生的看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看法过于片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前备课时将课堂需要用到的课件准备充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课本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课前的调查活动,收集自己家乡现在的照片和以前的招聘进行比较,在向长辈们咨询关于家乡发生了哪些改变,比如家乡的道路,房屋建筑等等方面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让学生进行整理分析,在课堂上将教师和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和资料一同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家乡的变化,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二,在行动中体现内在美。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需要内化于心。只有学生将养成的良好品质通过外在的行动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目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设置活动,比如在课堂上怎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与学生进行合作等等,还可以布置课后的活动练习,如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帮助家长做家务,给妈妈洗脚等等,并让学生坚持做养成习惯,定期的在课堂上向教师汇报,将在课堂上学到道德品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本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首先教师应明确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有针对性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生活化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让学生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刘艳东.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1(06):137-138.
[2]刘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J].科技资讯,2021,19(03):160-162.
[3]宗杨.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化措施[J].智力,2020(33):125-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