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胜
安徽省凤阳县第二中学 安徽 滁州 2331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的初中教育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思辨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培养;审辩思维;方法
前言
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以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很多事情离开计算机将无法高效的、顺利的完成。因此,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小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并培养他们的审辩思维,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简述审辩思维
所谓的审辩思维,指的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者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有基本原则、实践、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简单来说,审辩思维就是“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具有审辩思维的人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的思考,不懈质疑,而不会轻易的相信家长、教师、专家以及权威的说法;具有审辩思维的人,不仅会质疑他人,而是进行双向质疑,质疑他人的基础上,还不断的质疑自己;具有审辩思维的人是一个行动派,力行担责,面对困难和选择时,会勇敢的、果断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积极的付出行动。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来说,必须要具备三种能力,即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辩能力。而审辩能力是一种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简述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列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通过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起具有时代特征的远大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不断督促自己向着远大的志向努力和奋斗。
做为现代高素质人才,具备良好的思辨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早早的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不管对他们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辩思维,需要学生首先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保证能够独立的获取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最基本的思考能力,那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价值。故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更加高效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寻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另外,教师在课后练习环节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思考练习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夯实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感悟和知识。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习惯
审辩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敢于质疑。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之一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质疑和探索中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在学习上,敢于质疑是一种好的品质,不盲目的相信前人的理论,才能引起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使得该理论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要培养自己质疑的勇气和意识,对前人的理论和学说不盲目的相信,通过科学的思维和方式来印证自己的质疑,使得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的科学和正确。
(三)注重自我反省和深思
在审辩思维的培养过程中,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反省和深思。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审视和反省,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督促自己不断的改正,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辩思维,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深思中不断审视自我,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例如在学生的打字练习时,对学生的每一次练习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于练习中不合要求的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的症结,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一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培养起良好的审辩思维,促进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137.
[2]张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