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茜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针对目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校中厂为基础共建“双师学长制”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以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双师学长制”工作室 实践教学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
一、“双师学长制”工作室释义
“双师学长制”工作室是将“双师制”、“学长制”及“工作室”教学模式相结合,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双师”内涵包括双重涵义,第一层在于工作室负责为双主体,即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共同担任工作室导师,负责工作室的管理、运行及教学工作。第二层在于负责主体双身份,即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均具有教学能手及行业专家的双重身份。
其二,“学长制”即在工作室管理、运行及教学工作中选拔有实习需求或工作需求的实习生或毕业生作为工作室助理,并在教学过程中组建高低年级搭配的学习团队共同完成实训项目。
其三,“工作室制”即以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为基础,以工作室为单位组织教学,以项目实操为教学主要形式。
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材料学等众多领域,修复与保护的对象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情况复杂。仅凭借教科书中的理论原理是无法真正从事文物修复与保护领域的相关工作的。培养学生的较强的实践能力需要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大量实践教学的实施。
从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设置是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具备一定理论修养、艺术欣赏能力,掌握文物修复与保护、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博物馆教育与服务、文博艺术衍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文物修复员、田野考古技术人员、文博宣传教育人员、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人员等岗位,从事可移动文物修复、考古调查发掘、展馆解说、社会教育以及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需要对接的专业核心岗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但根据毕业生的调研情况来看,有部分毕业生反映对于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在接触初期会觉得实操有难度,力不从心。
从以上分析来看,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践教学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核心能力及专业素养培养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力图将专业课程标准对标职业标准,突出课程目标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增强学生的专业岗位适应能力。
三、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对行业前沿发展的关注,联系核心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较少,实践课程相对孤立,各模块缺少联系与融合,尚未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内容体系,这也造成了对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创造性培养较弱。此外,也导致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未有形成体系的相关实训方面的教材出版。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困难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因其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求高,但囿于高职院校建设经费有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场地不足、设备不完善及管理不到位等较多的困难,校外实训基地一般实训岗位、实训项目等也相对较少,较难同时接纳全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实训。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多数校内专任教师缺少行业一线工作经验,仅擅长理论教学,对行业前沿发展情况以及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的实践技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亲身的体验,很难满足高质量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外聘的行业教师虽然行业经历丰富,但教育理念及教学技术欠缺,又因本职工作原因投入教学研究的精力十分有限,学校对外聘教师的管理也不严格,因此也存在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这些师资队伍建设中薄弱环节对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四)传统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传统的实训教学多采用实验室教学模式,即行为控制教学模式。课堂管理全部由主讲教师负责,硬件设施设备、实训场所均要求完备。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实训操作,以此来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以达到相应的技术能力要求。在传统实训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耐心指导,还要求对学生的操作安全进行监控。但在目前高职院校入学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训课程教师配备明显不足,多数情况下一位老师需要同时管理40人以上的学生,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纪律性不强,导致教师在教授技能及课堂管理兼顾上精力严重不足,降低了教师教学及研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双师学长制”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托校中厂平台建立“双师学长制”工作室
“双师学长制” 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工作室以校企合作校中厂为平台,吸纳校内骨干教师、校外兼职的校中厂负责人及文物修复行业专家组建双师教学团队,通过校中厂引入真实生产实训项目,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在参与共建“双师学长制” 工作室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锻炼了实践能力,校外兼职教师提升了教学水平,促进了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
(二)以项目为基构建教学内容
“双师学长制”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验,主要以专业核心课程《陶瓷制作与修复》、《青铜器制作与修复》、《书画装裱与修复》《艺术品营销》四门课程予以实现。通过校中厂引入实践项目,以项目为导向,校内外双导师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工作室后在校内外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组建“学长制”学习小组,在学长的帮助下完成工作室下达的项目任务。目前,“双师学长制”工作室引入的实践项目包括:四川省博物馆藏汉代画像砖纹饰复刻、画像砖复刻纹饰拓片制作、复刻画像砖及拓片装裱设计、产品的淘宝营销。以上实践项目贯穿主要的核心实践课程,教师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并且实现了项目学习的常态化。
(三)选拔优秀学长作为管理及教学助手
“双师学长制”工作室以校中厂为平台,能够接纳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同时也能满足大三学生的实习需求,而这些选拔出的优秀毕业生及实习生作为工作室导师的教学、管理助手,参与到工作室的项目教学中。此外,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共同组建到高低年级搭配的学习小组。不论是作为助教还是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学长在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时,都能促使他们通过输出提升专业能力,并且老带新的模式也能保障工作室成员的延续性。
四、结语
“双师学长制”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实施促进了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校中厂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学长制”工作室,引入真实实践项目,共同进行实践课程内容开发,激发协同育人的潜能,并且推动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革新,薛胜男,许爱军.高职院校双师工作室运行机制“五四”特色分析 [J].职业技术教育, 2016,37(26).
[2] 周向军.以真实任务为驱动的导师学长制工作室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 2017,(22).
[3] 牛东育.基于“双师工作室”的应用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5,14(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度院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双师+学长制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yjg005)
作者简介:罗茜(1986—),女,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物修复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