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魏进
[导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
        魏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   100732

        摘  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国内社科领域的专业图书馆之一,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学术“走出去”和“请进来”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了该馆2010年至2019年对外交流与合作主要实践,就该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策略进行了探析,对做好新时代对外交流合作工作提出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对外交流与合作 实践研究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背景与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学术“走出去”和“请进来”,不断加快对外合作交往的步伐,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图书馆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一直以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外交工作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在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巩固合作成果,拓展交流渠道,不断加强与海外知名图书馆、高等院校、国际组织等机构的深入交流和互学互鉴,讲好中国学术故事,传播中国学术声音,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传播路径,努力提高中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实践
        201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进行了专项交流项目、举办国际图书展览、举办国际会议、交换书刊等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实践探索与尝试,不断提高对外合作交流层次与水平,也为做好新时代对外交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专项交流项目
        为贯彻落实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现“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的要求,在中宣部部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相关部委配合,相关社科机构参与,共同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具体承建单位,自2016年12月底建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以来,积极利用现有对外交流渠道,广泛搭建对外交流平台,重点开展赴美洲、欧洲和亚洲有关国家的出访活动,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海外推广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传播工作。据统计,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先后派出12个团组46人次分别访问冰岛、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美国、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科威特、挪威等国家的30余家的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机构,重点推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展示了以此为代表的中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开放获取平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现当代中国国情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提供了独家视角,受到了海外用户的广泛好评。
(二)通过书展加强合作交流
        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与多家机构通过举办社会科学图书展览的方式,不断增强馆际交流合作。十年间,与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积极互办书展, 2009年、2013年赴莫斯科举办了两届中国社会科学图书馆展览,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受俄罗斯科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经费紧张和遭遇火灾等原因,2010年来华举办了一次俄罗斯社会科学图书展览。为保持两机构持续交往,2017年第三次赴莫斯科举办中国社会科学图书展览,恢复举办书展受到了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远东研究所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期间,与韩国庆北大学图书馆的书展活动持续稳定开展,双方互办了七届社会科学图书展览,互赠图书总量约5400余册,为两机构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最新的社科领域文献。为了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图书文献交流,2012年在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图书馆(维尔南茨基国家图书馆)举办了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图书展览,展出学术文献成果和中国传统文化成果约1500册。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还曾先后派代表参加了2011年第43届开罗国际书展和2013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三)建设“中国馆”
        “中国馆”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文明互鉴的品牌项目之一。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三家单位联合签署了“中国馆”协议签署并举办了开馆剪彩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承建单位为“中国馆”精心挑选了2300余种图书,并在开馆剪彩仪式上向乌方赠送了图书目录。该馆是中国在海外开设的第五家“中国馆”,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中国馆”,为加强中乌文化交流与合作,贡献了积极力量。
(四)实施“中国之窗”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之窗”项目五个成员馆之一,以学术外宣促进国家文化外宣,自2006年起向国外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图书馆赠送图书,既坚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兼顾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每年向十余家海外单位挑选邮寄外宣图书2800余册。
(五)重视学术会议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创造和利用各类学术会议机会,同与会者分享观点,碰撞思想。十年里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两次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分别于2010年10月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起源”[王伟光、黄浩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及2011年10月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国际视野中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王伟光、黄浩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两次论坛吸引了海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同时,积极派代表参加各类重要会议,如派代表参加了第76届和第78届国际图联大会、第四届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及“经济分论坛”、 第八届两岸三院研讨会、第18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与策略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世界政治经济学论坛、第五届和第七届中韩人文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首届和第三届中阿图书馆信息专家大会、2019年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中文资料文献委员会特别会议、第39届欧洲汉学图书馆员协会年会等。
(六)开展国际书刊交换
        十年间,与2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1家高等院校、科学院、国际组织等机构开展稳定的期刊交换,平均每年对外交换期刊总量约2000册,所赠期刊以本院及院属研究院所主办刊物为主。同时,不定期向波尔多政治学院等机构赠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策略探析
(一)致力中国学术海外传播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5471.htm]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国际学术交流,也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样的过程。中国学术交流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价值的重要平台。作为直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始终本着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服务,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界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朝着建设成为现代化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努力。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类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中国学术海外传播交流,有效传播中国学术声音,把握中国学术话语,助推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构建中国图书馆在国际学术话语权。
(二)调整对外交流的重心与进路
        十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职能不断变化,对外交流的重心和路径也在不断调整。经梳理归纳,除了社会科学院书展等品牌项目、对外书刊交换等项目延续发展外,两次重心转移和路径调整,将2010年至2019年期间的对外交流工作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外交流以学术研究为主(2010年至2011年)。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项目,筹划组织了两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分别召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交流“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起源”,研讨“国际视野中的国外中国学研究”。此期间,出访工作主要围绕中国学研究、文献计量学研究、口述史学与民俗学研究、战略保障对策研究等开展。来访工作主要是邀请国外专家来馆进行学术交流,做相关主题的学术报告。
        第二阶段,对外交流坚持学术研究和业务工作双轨并行(2012年至2016年)。伴随院里对图书馆机构调整,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整体剥离至其他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力量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对外交流工作进行了第一次重心转移和进路调整。本阶段,出访工作一方面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韩人文交流研究、信息管理研究、开放获取实践研究等研究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围绕海外中国馆建设等业务工作开展。来访工作,兼顾国外专家来馆举办学术报告、洽谈文献交换业务工作等。
        第三阶段,对外交流以业务工作为主(2017年至2019年)。此阶段,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工作是单位工作重中之重,对外交流工作也全力围绕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海外推广开展,交流工作进行了第二次重心再转移和路径再调整。在出访方面,或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以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为代表的中国开放获取建设等内容的专题发言;或拜访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有代表性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的文献信息机构,积极宣传推介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在来访方面,在接待华盛顿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韩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机构来访的同时,向对方积极推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使用与合作。
(三)培育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强、复合型的国际人才队伍进行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实践中,经过十年的锻炼培养,基本上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据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派遣了121人次执行了57批次出访任务。特别是在2018年以后,部分优秀体制外的聘用人员因工作表现突出,也被单位遴选推荐参加一些赴美国、日本等国的出访活动。受院里2011年机构撤并影响,掌握德语、意大利语、法语、韩语、俄语等人员并入其他院属机构,给对外合作交流带来一定影响。自201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主要开展以英语为主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仅就语言方交流方面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思考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的使者,肩负着历史重任,有必要思考与展望如何做好新时代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一)加强开放获取,深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成果海外推广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交流,是中国高端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中国开眼看世界,有助于世界各国聚焦中国文化,有助于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利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平台,向约107个国家的65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等机构提供免费使用,为这些国家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教师和学生和中文爱好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权威、可靠、及时的文献资源支撑。随着开放获取的不断深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将产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它们将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传播,这也意味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成果在开放获取的国际环境下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利用对外交流合作,丰富馆藏资源特别是各类外文文献信息资源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文献无限需求与经费有限供给始终是一对矛盾。一般的图书馆在有限经费支撑下,尽可能地采购符合本馆馆藏方针的文献资源。如果说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方面坚持大而全,那么专业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则追求专而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社科领域的专业图书馆之一,主要任务是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为了获得更多的外文文献资源,除了自身采访引进资源外,还可以利用对外交流渠道,通过继续办好社会科学图书展览、继续做好期刊交换工作,以及尝试直接与国外文献信息机构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多种途径积极获取各类外文文献。
(三)传播中国学术话语,提升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国际上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随着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学术界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十年间的对外交流实践看,2013年以前还是以参加国际会议发言和听会双轨并行为主,2014年及以后出席国际会议无一不做专题发言。这表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已经逐渐意识国际会议平台的重要性,不断学习用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在国际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研究成果,让国际社会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与进步。
(四)巩固拓展交流渠道,探索多层次对外合作交流新模式
        做好对外合作交流的基础,既要维持原有交流渠道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拓展发展各种对外交流渠道,即不忘老朋友,结识新伙伴,真心交朋友,恒心促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与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韩国庆北大学图书馆等多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互办图书展览、开展人员交流等对外合作。随着参与越来越多的各种国际会议,逐渐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上的新朋友。除传统的图书展览、人员交流、外宣推广活动外,要在实践中探索与不同交流对象的合作范围与层次。比如,可以尝试与国际上相关机构开展业务项目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8日 新华社,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
2.王伟光、黄浩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3.王伟光、黄浩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4.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5471.htm
5.林佳纯,公共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研究,图书馆界,2018年第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