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育桦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仕春小学 362200
自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开始安排书法课程的学习以来,我国各中小学都开设了硬笔软笔双管齐下或是单轨专精的书法课。但绝大部分学校的书法课程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书写的基本技法,而淡化甚至忽视书法作为一门中华传统艺术其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尤其是对毛笔书法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审美能力以及辩证思考能力等功能认识的不足,造成对书法课程价值的挖掘停留在“术”的表面。
何谓“术”许慎在《说文》一书中解释为:术,邑中道也。在甲骨文本义中,“术”即城市中规划好的道路。简单理解,术便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方法、技艺。而道则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以书法教学为例,术即技巧方法,道则为其背后的源远流长的中华书法文化。
重技法轻文化成为当下书法教学的主要问题,道与术不能将其二者割裂开来单打独斗。《孙子兵法》有言:“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可见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互为表里,才能使书法教学“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学鼓琴师襄子”中详细地记载孔子学习鼓琴的情形,对书法教学是一个方向性的启示:“曲”和“数”只是术上的问题,唯有透过技法,明其“志”才能形成一个道的精神。
万丈高楼平地起,三年级作为中小学书法教学的起点,是使学生打好术之基础,激发道之兴趣的重要启蒙阶段。笔者依据《西泠印社出版社书法练习指导教材》将三年级上册课程的术与道归纳如下:
术(技法):
1.掌握毛笔的执笔要领和正确的书写姿势,了解笔、墨、纸、砚等常用书写用具的常识,学会正确使用与护理。注意保持书写环境的整洁。
2.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学会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初步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方法。注意利用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3.开始接触楷书经典碑帖,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尝试集字练习。
道(文化):
1.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二者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三年级入门阶段就能初步了解书法中“道器不二”的思想,达到“以道统术,以术得道”的最终目的,笔者尝试做以下思考:
一、文房四宝,器具之巧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为《认识工具》,即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笔墨纸砚”,其制作过程与使用方法是“术”与“道”完美的结合。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从文房四宝的制作中了解其中的“术”,进而深入理解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之“道”。
1、将班级分为笔墨纸砚四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在课前上网、查阅书籍收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士,问卷调查;整理资料(表格由组员协商改动)。有条件的小组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精美PPT,课上分享各组收集的材料。(起源、分类等进行收集)
通过上述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整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既开阔自身文化知识视野,又充分了解我国独特的文房四宝工具,展示了祖先在文字书写中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
2、老师展示准备好的笔墨纸砚:(改变传统单一的图片展示,用实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切身体验。)
a:出示羊毫笔和狼毫笔:请学生从毛笔的颜色、触感来观察分析两种毛笔的区别。
b:出示松烟墨、油烟墨、朱砂墨、五彩墨:请学生用鼻子闻,从味道上来分析墨的区别。
c:出示生宣、熟宣、半生熟:请学生用毛笔蘸墨在纸上涂抹,从动手操作后呈现的效果上分析辨别纸张特性。
d:出示歙砚、端砚、洮砚:请学生从颜色、触感,同时请学生用墨块在砚台上磨墨,感受出墨的效果。
3、引导学生猜测想象文化四宝的制作方法,后观看制作视频,体悟“术”与“道”的融合。墨锭打磨中的千锤百炼,宣纸百转千回制作后的嬗变,砚台选取与刻画的精挑细选,毛笔上尖圆齐健的传统四德,共同成就了中华千年的精神之旅。
通过上述设计,引导学生体悟文房四宝制作过程中处处可见的中华传统匠人精神,感受那种着眼于细微之处,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精致打磨的工匠气节,从而深入体会使用工具背后蕴涵着的原始而又智慧的器具之道。
二、福字乾坤,民俗之美
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我来写“福”字》则又是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契机。通过学习书写“福”字的技巧,转化为了解、传承其背后中华传统节日“道”的路径。笔者尝试如下设计:
1、课前分组网上收集资料(三组表格呈现):
a:了解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引出贴春联和贴福习俗。
b:春联的由来与演变:
课前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交流所得。
c:春节贴福的由来:
学生自由发挥,突出美好寓意
4、分析“福”的汉字演变:
a:学生收集资料,并描画出相关字体
b:老师出示福造字本源:
5、书写“福”字:
在前面一系列了解春节习俗、贴福由来的铺垫后,在感受热烈、美好的气氛中,分发红色喜庆的春联用纸让学生在其上尽情挥洒。
书写“福”字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要的祝福方式之一,从古至今,福字的写法多达两千余种。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满足,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丰盈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学习书写“福”字与春联的技巧,进而感受中华民俗文化之美,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民族身份这一“道”的深入了解和认同。
三、浑厚颜体,风骨之力
三年级作为起步阶段,教材选取了颜真卿《多宝塔》中的基本笔画以供学生学习。除了学习颜体、欣赏颜体,其实“欲识颜书,得先知其人品”。很多教师忽视了拓展认识颜真卿背后故事的价值。
刘勰提出: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他不单单是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书法大师闻名于世,更是一个具有刚正挺拔、铮铮铁骨的文人,其中蕴含的风骨之力令人心驰神往。
教材最后附上《多宝塔》黑底白字原拓片字帖,帮助学生认知字帖的原貌,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读懂字帖,打好习字基础,进而探寻背后的千年文人风骨:
1、品字帖:一部字帖通常也是一篇优秀的古文,在通篇诵读拓片字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出示学习要求:
a:从中发现字帖中有许多繁体字。
b:初步学会古文句读。
2、析结构:分析古帖字体,相机指导学生区别一般印刷体和字帖有何不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拘泥于当下流行的印刷字体:
a:同一个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b;笔画位置有什么不同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颜体“蚕头燕尾、横轻竖重、韧若筋带”的浑厚特点。
3、记写法
习字之法离不开背帖二字,在品析过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书写颜体的技巧,需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熟记单字的写法。
a:分析后对一些字会有特别的感情,觉得有趣便顺便储存在记忆之中。
b: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拿起手中的笔在纸上信手比划,便可记住八分。
4、知作者
宋人有“学书当学颜”的诗句,首先请学生按照颜真卿所处的朝代、同一朝代书法家、同时期艺术家、代表作、影响的后人、品格高度来收集材料,通过横向对比直观感受颜真卿的历史地位。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与颜真卿有关的历史轶事,如“誓死抵抗安禄山”、“奉旨劝谕李希烈”等。感受其筋强骨硬、严正峻峭的字骨背后,字如其人的千古浩然正气。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华文化的精神和魂魄、本质和主流,都深深植根于汉字。而汉字的书写者们,则通过其笔下各具特色的翰墨作品,展现着每个时代的文人风骨。颜真卿一生,刚正不阿,忠贞不渝,临死不屈。他为人的品格同其书法的风格一样,浑厚坚韧,正大方严。这是三年级教材选取颜体作为习字基础之外,更为珍贵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以上几点是做为术道融合教学实验,在培养书写技能的同时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千年书法所蕴含的道,为今后的书法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