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儿童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杨叶
[导读] 在中国,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钢琴艺术的普及化,
       杨叶
        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在中国,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钢琴艺术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钢琴课程,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在儿童钢琴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钢琴技术的训练对于琴童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确的练琴方法和长期的坚持,技术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但是对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却是很复杂的。然而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性格、气质、综合素质的塑造。因此,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远远比单纯的手指技术训练重要的多。 本文以儿童钢琴教学为主,乐感为切入点,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乐感;儿童钢琴教学;情感
        一、儿童钢琴教学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乐感?乐感是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包括细微而灵敏的音准感,准确和稳定的节拍感,复杂和复合的节奏感,多变而灵活的的力速感,单音和混合的音色感,及鲜明的调性感。乐感如何来的呢?可以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每个人先天对乐感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乐感强一些,而有的则弱一些,但音乐感觉更多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
        目前,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琴童每天都在大量的练习钢琴,能把所学乐曲弹奏的很完整,节奏也比较准确,但孩子在弹琴过程中过于机械化和古板,即使乐谱弹的很熟练,但弹奏的声音却缺少美感,无法打动听众,儿童对钢琴学习也产生了抵触情绪,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了对钢琴的学习。那么如何才能使缺乏毅力的琴童提高学习钢琴的兴趣呢?这就必须要琴童对钢琴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动力才可以,只有有了发自内心的喜欢才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而这种自我产生的学琴动力的根源,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因此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如果加强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学生才能在音乐的审美等方面得以提升,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钢琴。
         二、儿童钢琴教学中乐感培养的方法
        (1)听觉和联觉是乐感萌发的起点
        老师在启蒙教学中,就要引导孩子对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进行区分,并且引导孩子对发出的声音进行联想,带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内心对声音的感觉,引导孩子对于不同声音效果联想出不同的音乐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对儿童的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对乐感的教学和引导,它会潜隐默化的影响孩子对于音乐的终极追求,儿童的听觉本身就很敏感,儿童的想象力也要更加天马行空,因此,对声音的引导可以很好地启发孩子的联想力,同时把这种联想力和音乐结合起来。当无形的音乐以一种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2)音色与触键相结合是乐感产生的基础
        当孩子对音色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时,就要让孩子对不同触键方式和声音的变化相结合,让孩子了解到不同的手指触键方式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

很多教师在儿童的钢琴教学中,往往只单纯的告诉孩子用什么方式弹奏,比如高抬指,贴键弹奏方式,却忽视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弹奏,这种弹奏方式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我们在学习《布格缪勒》中《愉快的少年》这一曲目时,不应该只是因为谱面标注全是跳音,我们就直接用跳音弹奏没有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跳音这个触键方式,应该去引导学生了解这首曲目的背景并且分析使用跳音弹奏,作者是想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应该在孩子刚接触钢琴时就让孩子明白弹琴是为了表现美妙的声音,是为了追求美,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这种学习方法下慢慢的对钢琴失去了兴趣,觉得枯燥乏味,并且进入一个误区:弹钢琴就是不停的重复练习。然而,一旦把机械的手指训练和声音的意境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更重要是认识学习钢琴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慢慢的孩子自然就会发自内心的有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和想象。因此,在儿童的钢琴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技术与音乐的结合,其实儿童对于音色和触键的关系是很多样性的,关键是看教师有没有正确的引导。
        (3)音乐表现的的引导是培养乐感的重心
        在教学中,儿童所演奏的小型乐曲一般谱面上都会标记哪段乐句是强的,那些乐句是弱的,如果老师完全按照谱面标记,理性的告诉孩子这里需要强,这里需要弱,这样的一个教学会出现孩子弹奏出来的音乐效果过于生硬,没有乐感。音乐其实就是由每一个音符组成的,只有每一个音符都有所表现,组织在一起,才能产生优美的乐句、美妙的音乐。例如在《儿童趣味钢琴曲集》中《喜洋洋》这首曲子,如果在教学中,只告诉学生要用强的力度的快速来弹奏乐曲,而并没有告诉他这首曲子是在描写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的何种情感,以及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奏的话,那么学生在弹琴的时候,就会由于对乐曲不理解,导致脑海里根本没有对那种欢快的,热闹的场景的联想,不知道音乐在表达什么,所以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说的和谱面的标记机械来弹。这样的演奏,即使把各种表情术语都弹出来了,弹奏出的声音也是生硬的,苍白无力的,不好听。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孩子对一首乐曲的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想表达的乐思进行引导,再加上学生的亲身体验,慢慢的会形成音乐表现的潜意识,逐渐的就会有自我音乐表现的意愿。这样,乐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乐感训练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幼儿时期,孩子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每个学生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钢琴老师,我们教学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能表现音乐的美, 内心都有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加上我们带入引导,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越多越深, 就会在音乐情感上的表达就会越来越丰富。真正的乐感是一切与音乐艺术相关联的感知,而这种感知不仅对于钢琴演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对于音乐意境、音乐风格、音乐美学等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赟.情感因素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09):159-160.
        [2]刘玉茹.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4(02):47-49.
        [3]侯克娜.儿童钢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174-176.
        [4]邵帅.儿童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的培养[J].黄河之声,2009(20):9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