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润辉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埒西一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16
摘要:教育新时期赋予小学班主任更为艰巨的教育管理任务,其中安全教育既是班级管理的难点,又是极易被忽略的教育环节。班主任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审视小学生安全教育,并因地制宜的优化教育方法尤为重要。现立足安全教育的重要地位,针对如何加快安全教育有效落实展开探讨,以期建立健全小学安全教育体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安全教育
引言: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改革加持之下,“生本教育”、“健康教育”等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对于学生安全、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呈现上升趋势。所谓“安全重于泰山”,学生安全是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实施的基础保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教育理念、社会形势及学生成长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打破教学桎梏,提升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亟待探讨。
1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安全教育不仅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第一,提升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探索的关键时期,展现出较强的猎奇心理。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薄弱的判断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小学生的成长特性无疑增加了遭遇各种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第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而以班级为载体实施系统的安全教育,为小学生创造和谐、安全校园环境,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极具必要性。第三,应对复杂社会环境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呈现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侵袭小学生的心灵,产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偏差。同时,各类社会不法分子对于学生虎视眈眈,骚扰学生、社会暴力等威胁学生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
2小学班主任实施安全教育工作的策略
2.1 营造教育氛围,培养自我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对小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单纯的依靠知识性教育难以起到预期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注重班级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建设,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第一,班级环境的优化。班主任通过调整教室布置,增加安全宣传内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例如,首先,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关于安全教育的资料,或是手工制作宣传标语、板报、手工艺品等。其次,组织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教室的布置。最后,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实施教室环境的装扮。并划分维护小组,轮流对班级环境进行更新与维护,增强学生感知力。第二,班级文化的建设。班主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净化班级风气,渗透安全意识。例如,班主任定期组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班级文化核心思想、班风建设方案以及自我保护方法等内容进行探讨,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全过程,激发主人翁意识,深入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助力安全意识形成。
2.2组织体验教育,强化自我防范意识
小学生思维模式呈现直观、感性特点,传统的说教式安全教育方法与小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相背离,不仅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甚至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成长特性,调整教育引导方法,提升学生的教育认同感。班主任可以采取体验式教育模式,选择实际实例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刺激学生共情之感,强化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例如,踩踏事故频繁发生,成为威胁小学生身心安全的“杀手”,班主任以此为例,组织体验式教育。首先,班主任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学校楼梯踩踏事件的视频资料 给予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情绪,引发感同身受。其次,班主任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这对踩踏事故发生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避免等内容展开探讨。最后,班主任对学生探讨结论进行归纳与升华,由情感触动上升至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2.3渗透安全知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思想意识能够规避风险,而知识技能则能够抵御风险,丰富的安全知识是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因此,班主任应加强安全知识的传递,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第一,自我防范知识的渗透。小学生在好奇心的趋势之下,时常做出“探险”行为,增加了遭遇安全威胁的几率。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如何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例如,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安全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正确对待陌生人搭讪的方法、渗透规则意识避免踩踏事故等等。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判断力,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有效规避危险,保障自身安全。第二,自我保护知识的讲解。班主任应正视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性,提升学生应对安全危险的能力。例如,遭遇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逃生方法、独自一人在家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帮助学生能够沉着冷静的应对面临的困难,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安全,将不可逆的安全威胁降到最低。
2.4实施家校联动,构建安全教育网络
对于小学生安全教育而言,单纯的依靠学校单方的教育引导收效甚微。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加强家校联动,形成安全教育网络,促使安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班主任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向家长传递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家庭安全教育方法等,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是让家长走进教学课堂,拓展安全教育内容。例如,班主任可以设置“班级开放日”,让家长根据亲身经历向学生传递自我保护的方法。又或是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趣味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家校合作提升安全教育广度与深度,加快学生思想转变,自觉配合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
结束语:
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导致各类安全问题频发,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加强安全教育极具必要性与紧迫性。但是就目前而言,安全教育并非纳入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欠缺科学系统的安全教育组织模式。因此,班主任应提高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探索高效合理的安全教育方法,提升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颖.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安全教育价值分析[J]. 华夏教师,2019(18):85.
[2]姚云杰,张剑春. 小学安全教育现状研究综述[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