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生态情怀——竹编文化的传承点滴探悉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桂长江
[导读] 竹子做为一种传统的兼具文化内涵和实践内涵的工具,
        桂长江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405400
        
        摘要∶竹子做为一种传统的兼具文化内涵和实践内涵的工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受到广泛的使用,通常被用来制作各种各样的工具来进行使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边被越来越多的工业品所替代,竹编文化需要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发挥其传统的乡土记忆情怀,既要保留其传统韵味,又要对其传播形式进行创新,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竹编文化;乡土情怀;继承创新
        引言
        竹子具有结实耐用,和浓厚的乡土情怀,一直被人们用来制作各种工具。竹子被人们做成筐、篮、箩、席、簸箕,等各种日常使用工具,竹编文化源远流长,现代社会虽然对竹编制品的需求减少,但是,竹编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竹编制品在晚清国民期间就享誉天下,今天我们应该传承传统技艺,弘扬竹编文化。本文将对竹编文化的内涵以及传承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收藏竹制器具,展现竹编文化
        竹制器具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竹制器具的收藏是展现竹编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收藏的过程中,还要对其独具的文化意愿进行解读和挖掘,更加广泛的传播竹编文化。
        竹编藏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按工艺制作类别去分,可以分为毛丝粗编、光丝简编和细丝精编三类。毛丝竹编主要运用于农、牧、渔等方面,因此毛丝编竹主要以实用性为主,选材方面粗糙厚实不加修饰,制作工艺简单。光丝编竹主要用做日常使用,所选用的篾丝大小,厚度要有一定的一致性,表面进行一定的加工,达到表面清洁的程度。最后一种细丝精编所选材料考究,材料使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蔑竹丝要有可塑性强的特点,选取韧性较好的竹子,来制作各式各样的工具。同时在选材上要选取形状和厚度相同的竹条,即要具有耐用性还要具有观赏性。
        从时间进度方面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前后和当代近年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时期大部分竹编制品标明了日期,从日期中可以的得知其年代。另外也可以从其外观来推测年份,比如清朝时期用来装官帽的竹编器具,上部就是类似于蒙古包的形状。还有一种名字叫做状元篮的竹编制品,用来作为赶考学子盛放衣服和书籍的工具。有的竹制器具也会写有主人的名字,这些都是清朝时期竹制器具的特点。
        按照用途来分类可以分为农牧渔,居家日用和社会交往三类。农牧渔器具是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器具,穿戴用品,生产用具等都离不开竹制品。常见的有扬谷灰筛、晒粮芦菲、屯粮罗护、羊草大篮等器具。生活日常用具主要包括帘子,席子,摇篮,躺椅等器具,因为竹制品的廉价和耐用等属性,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社会交往罕见类数量较少,主要用于婚礼,节日送礼等社交场合,制作较为讲究。
        二、享受收藏乐趣,增长历史见识
        在对竹制品的收藏过程中,要对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挖掘,对文化的传承就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尊重。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竹编文化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浓厚的乡村情怀也缺少了独有的韵味。对此现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展开专题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长续发展的重要活力支撑,只有继承文化,发展文化才能够使一个民族更加充实,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对于个人来说,对收藏的热衷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充实自身文化底蕴的一种重要途径。
        开展藏品展览活动有利于更好地弘扬竹编文化,在展览活动中,通过藏品展览,故事讲解等方式,使人了解其中对我文化内涵和乡土情怀。在很多展览活动中,民众所受到的影响都很大,比如在崇明办“岁月留踪——高凤洲竹编藏品展览”,在崇明档案局举办“老物件新故事——百年生活记忆展”,在建设镇举办“乡土记忆生态情怀——高凤洲竹编藏品展览”,还有在三星镇田园综合体设立“一粒米的故事——农耕文化。这些展览活动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创城,增进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对于一些藏品本身就具有一段历史故事,在进行收藏时,我们边产生了对其历史进行探究对我冲动,在考证过程中就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历史见识。譬如有一个大型双层金丝漆画篮,在70厘米直径的篮盖上用黑漆涂层,上面用精细黄色金丝画上三员大将,骑着战马手持长枪相互厮杀,这是一个历史故事的再现,那么是一个什么历史故事呢?这对前来观赏过的友人无疑是个问题,有的说回去后帮助查考,但几年过去了,还没确切信息,证明需要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
        三、感受乡土记忆,培养生态情怀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器具越来越普遍的被工业器具所取代,以前的竹篱笆被现代冰冷的铁栏杆所替代,以往的竹篮被现在画画绿绿的塑料或金属制品所替代,这种器具的更替带来的是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迷失,人越来越没有归属感,工业化的制品虽然给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冷漠,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文化的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过程中,人越来越迷失自我,找不到自身的归宿感,这是迷茫的一代。这是我们不妨转过头来,看看那些承载着乡村记忆的一些物品,在其中寻找自己的故乡,找寻真正的自我。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越来越被人所重视,重现自然的美成为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另一方面,竹编文化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态情怀,首先,竹编工具的原材料竹就是生态的重要表征。竹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竹林风景是引人向往的一个重要地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流连于这样的景色当中,是中国文人品格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要将竹编文化产业化,把绿色理念融入社会发展中,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开创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结语
        竹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使文人墨客吟诵的重要意象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代代传承的发展中,竹编文化已经有了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内涵,不再仅仅是日常使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在其中可以看到浓浓对我乡土记忆,童年时做过的摇椅,竹子制成的凉席,每每看到这些事物都能使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故乡的场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把这个过程不断延续下去,使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杨傢驦;侯玲.道明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网络营销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37-38.
        [2].王亚明;吴平.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竹编工艺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20,v.41;No.434,37-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