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中学“问题学生”的五项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谢维兴
[导读] 本文从实践角度针对如何转化中学“问题学生”提出四项策略

        谢维兴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摘要
        本文从实践角度针对如何转化中学“问题学生”提出四项策略:一、角色定位:做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二、积极关注:寻找黑点外的白色;三、寻找例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目标制定:分阶段逐步提出要求;四、活动催化:先情后理。
        关键词  中学 “问题学生”  转化  策略
        对于“问题学生”,我们只能给出大致的概念:与同龄学生相比,在思想、品行、认知、学业等某个方面或某几方面偏离常态。如何转化“问题学生”是中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面对“问题学生”,中学教师如何做到“能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呢?现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转化中学“问题学生”。
        一、角色定位:做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问题转化的前提条件。要想转化问题学生,教师就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这样,他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懂得心理学,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方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其次,要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和人格魅力。有绝活,有魅力,学生能够信服;再次,教师要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亲和力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式的相互依赖与信任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提升教师影响力方面,“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利用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和外聘专家为导师,针对教师在师生沟通、特殊学生处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心理需求,采用“专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短期心理培训,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态度与能力,为做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打好基础。“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可分为“教师健康自我形象工作坊”、“教师生涯探索工作坊”、“师生沟通艺术工作坊”、“班级活动设计工作坊”、“学习心理辅导工作坊”、 “校园危机干预工作坊”等系列活动。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校园心理危机发生率减少了,师生关系改善了,教师发现与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提高了。
         二、积极关注:寻找黑点外的白色
        问题学生是有潜力的,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身上总有长处和优点,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他们的行为是可以转化的。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问题,帮助问题学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从只注意失败、缺点和不足转移到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环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所拥有的资源,看到黑点外白色的部分。
        教师的赞美是积极关注的有力表达。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目光,一个肯定的手势等都是赞美的表现。这些赞美具有正向的力量,在学生问题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赞美有两重作用,其一是通过赞美可以培养“问题学生”的自尊心,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其二是通过赞美学生认知失调。赞美可以打破问题学生原有的“我是问题学生,因此我做一些不好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平衡,促进他们转化问题行为以适应新的“我是有价值的”的认知。
        某高一的男生李某:上课从不做作业;当他犯错误被批评时,就躺在地板上打滚;老师批评别的同学时,他就怼老师。笔者问李某为什么要怼老师,李某解释说因为他初中没有朋友,所以上高中后就想通过怼老师来获得被老师批评的同学认可。

虽然李某怼老师是一个问题行为,但笔者赞美李某怼老师背后想获得同学认可的积极面,然后笔者再话锋一转指出李某怼老老师的行为不仅不能让他获得朋友,反而会让同学反感和排斥。经过笔者与李某的交流,李某认识了自己的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不再怼老师。
        因此,教师要发现“问题学生”的积极面,尽可能地去赞扬他们,要学会拿着“放大镜”去看他们,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一旦他们有好的表现,就要抓住契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真诚的赞赏与表扬。
三、寻找例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生具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力和方法,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觉察到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他们的能力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何让问题学生觉察到他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呢?“寻找例外”就是一种帮助问题学生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有效策略。什么是“例外”呢?“例外”就是指学生的问题没有发生或发生次数较少、严重程度较低的情形。“问题学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问题,他们的问题也不是在所有时间段发生。他们的问题是暂时性的,不会一直存在下去。不管学生的问题有多么严重,总有“例外”的存在,只是他们深陷困境,往往看不到,而容易全盘的否定自己。寻找问题的“例外”有助于学生觉察这些例外成功时刻的存在,体会这些成功时刻的不同,找到达成这些成功时刻的方法和路径。这样,学生就能较有信心、有动力、有意识地把这些“例外“产生的方法策略运用到其它问题情境的处理。教师要帮助问题学生找到他们问题的“例外”。即便这些“例外”相对他的问题来说微不足道,教师也要找到这些“例外”之处,充分利用“例外”引导他们作出一些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再次放大这些“例外”,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如一个上学经常迟到学生,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寻找他的“例外”:1、有哪些天他没有迟到?2、他为什么在这些天里可以不迟到?有什么因素促使他不迟到?3、需要做什么才能使例外再次发生?4、如何让这些例外发生的次数更多?
        四、活动催化:先情后理
        要转变“问题学生”的态度,必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事先测量一些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的态度,然后把对这些问题持否定态度的大学生招集起来,分成几个三人小组。心理学家要求三人小组中有一个人向本组另外两个人作说服工作,使另外两个人对事先测量的那几个问题由否定转变为肯定态度。这时说服者就需要站在自己原有立场的对立面,根据心理学家提供的宣传内容进行说服工作,而且要表现出对说服内容深信不疑的样子。最后心理学家测定三人小组态度转变的情况。结果发现,三人小组所有的人都转变了态度,而且说服者对比其他两个被说服者态度转变更大。这个实验说明,积极让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强化互动,有利于学生转变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与问题学生接触,增加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各种活动,给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
        初一学生张某,上课不认真听讲,怼老师,每门课程都不及格。班主任刘老师(地理老师)安排张同学担任地理科代表。自从担任地理科代表后,张同学上地理课很认真,积极履行收作业的责任,地理考试终于及格了。张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的厨艺不错。在一年一度的义卖活动上,张同学积极参加,大放异彩,他做的糕点被同学一买而空,自此,张同学的自信心大增,对学习的兴趣也变得浓厚。
        教师要抓住“问题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创设条件,让“问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一方面感受的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再次,充分利用集体效应,通过集体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让“问题学生”在集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实现自我转变。
    中学“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要教师用心、专心、耐心,不断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掌握“问题学生”转化的规律,完善策略,就能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申荷永,《社会心理学》,SBN 7-81029-863,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