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提高学生说理能力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吴丰艺
[导读] 数学呼唤讲道理的课堂,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吴丰艺
        福建泉州晋江中和中心小学  
         数学呼唤讲道理的课堂,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并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使学习真实发生,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领悟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道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明理,并通过有效的引导、追问让学生明晰道理,把道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让数学课堂更具生命力。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说理”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教师在重点处、出现错误处、意外生成处进行追问,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让学生讲清道理,对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在重点处追问,提升说理能力
        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有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会或多或少地去通过预习或者是不经意之间无意识地记住某些内容,形成“我已经懂了,我已经学会了”的假象。而事实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只是流于表面或是只知道些皮毛,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体验活动,并在重点处进行追问,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或当学生已理解某些事实和规律后,教师要追问一个“为什么?”或“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你是怎么分析和概括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等等,让他们回顾和展现思维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其原因,把思维引向深处。
        如在探究12×14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得到多种计算方法:10×14+2×14;12×10+12×4;10×10+10×2+10×4+2×4……这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的方法多样,而要进一步追问: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清楚方法虽然不同但都做到了先分后合。这样让孩子在多种不同的方法中进行异中求同,去进一步理解数学本质,提升说理能力。当学生在探究12×14的竖式计算方法时,可进行追问:十位上的1乘12中的2得到的2要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让学生逐步明白乘法中每一步的意思,并能讲清每一步计算的道理,为后续的乘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及掌握计算的方法。又如学生在探索:8+6=?时,在独立尝试计算后,通过想加法做减法“因为8+6=14。所以14-8=6”,以及通过拆分法“14可以分成10和4,10-8=2,2+4=6,所以14-8=6”后,再加以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创造条件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有孩子又想到: “14-10=2,多减掉了2,再加进去,2+4=6,所以14-8=6”。 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不仅使得算法多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二、在出错处追问,提升说理能力
        真实的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出现错误后的处理方式就各不相同,我觉得正确的处理方式不应是以一个“错”字来堵住学生的嘴巴,也不能直接给予正确的答案,而应该是及时进行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是怎么得来的?有没有道理?及时帮助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很多时候可将否定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错误。如在教学“1.2×1.25”小数乘法计算,有学生这样做:1.2×1.25=1×1+0.2×0.25=1.05。这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追问: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你能说说这样做的道理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来证明这样做是否正确?
        来帮助理解错误的原因,主动地将小数乘法与直观图建立起联系,通过直观图四部分的面积判断这样计算是错误的并自己修正错误。又如:食堂买来160千克面粉, 比大米的2倍还多 20千克,大米有多少千克?”一题时,用算术方法解出现了(160-20)÷2、(160+20)÷2、160×2+20三种方法。对于出现的三种方法,老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而是及时进行追问:哪种解法是正确的?怎样知道?请用合适的方法来说明列式的理由。学生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说理,明白要将面粉多的20千克扣掉刚好是大米的2倍,因此要第一个算式才是正确。接着又追问:“要使(160+20)÷2和160×2+20正确,题目该如何改编?”让学生借助编题对三种类型题目进行辨析。这样的适时 “追问”暴露了学生的错误过程,在这错误的经历中,学生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忆就会更牢固。
        三、在生成处追问,提升说理能力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如果教师能够借机发挥,把握住意外生成中的教学契机,发现生成与教学预设间的联系,进行追问、引导,课堂定会因为意外而精彩。如这样的一道练习题:

在学生将4+4+4+4、2+2+2+2+2、5+5+5+5等三题改写成乘法算式后,正当老师要进入下一题时,有个学生说除了这三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外, 6+6+6+3也可以。当很多同学都一脸茫然时,老师没有急于否认或肯定,而是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理由:将一个6分成2个3,所以3个6能分成6个3,因此一共有7个3写成3×7。学生不仅能透彻的理解乘法的意义而且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老师充分肯定学生想法后,又有学生由这一道题而得到启发,发现5+4+3也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理由:从5中移1个给3,使3个数都变成了4,可以写成4×3。生成处的及时追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孩子的思路,令人不可低估追问的力量,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表现,适时巧妙追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引起更多有价值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多通过追问,创造条件提供给学生说理的机会,让说理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让学生会想、会说、善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