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銮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凤江镇凤湖小学 广东揭阳 515435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智能化、高度信息化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是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竞争焦点的时代。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遵循数学本身的发现、发明、创新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依据创造学的原理、思维科学原理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
思维就是思考,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与众不同的思考。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正如教育学家刘佛年指出的:“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不可,才叫创造,那么就高不可攀了。”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1)、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平等和民主是推进师生交流的前提。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德国教育学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很高兴,我同XX的意见基本相同”等等。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了学生中的一员。这样建立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这样更能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
(2)、活跃的课堂思维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新课改下,老师的课堂角色绝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消除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积极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激活思维。
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组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圆柱的侧面展开将会是什么形状,然后动手剪一剪,试一试。与此同时,再配上一段轻音乐,紧张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这时迅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可能是长方形”,“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动手操作,热情高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指导观察,启动创造性思维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管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复杂,都是从观察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敏锐的观察力是启动思维的按钮。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那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要根据观察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有序地进行观察,并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评析等。第三,要适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课件,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而开放是创造性思维的条件。课堂中引入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运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创设开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文具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3元,小组合作,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很有挑战性,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可见,经常如此,学生便能迈进创造性思维的大门。
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好奇、质疑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但由于学生年幼或缺乏经验,常会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问题,这时教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 “灵感”。否则,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肯定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好奇与质疑,以此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五、鼓励想象,培养思维的跳跃性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人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引导学生他们大胆想象,培养思维的跳跃性。
例如: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时,有一道练习题是:( )个鸡蛋约重1千克。课本中的情境图体现的是16个鸡蛋约重1千克。但是有的学生说:“老师,有没有大个的鸡蛋,或者很小个的鸡蛋呢?如果有的话,假如是大个的,那么6—10个也对;如果是小个的话,可能就会不止16个了。”我当时表扬了学生的大胆猜想,并把这道题让学生回去做,经过自己的猜测、验证后,明天汇报。结果,有个学生在《世界之最》的书本上,找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鸡蛋是三百多克,由此一来,答案的范围就大了很多了。
六、提倡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立体性
发散思维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
如:我在教学“车上原有52人,到一个小站时下了18人,又上来了23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后,就纷纷列式计算:52-18+23=57(人)。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了,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而是问学生:“只有这一种解法吗?”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大家都进入沉思中,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因为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更多,我们还可以这样列式:23-18+52=57(人)。”我还没来得及表扬这位同学,又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我们还可以先把上车的人数和车上的人数加起来,再从总数里减去下车的人数:52+23-18=57(人)。”听完后,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情不自禁地说:“孩子们,你们真聪明!”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广阔的天地,任其遨游,必然有利于思维立体性的形成。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在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义成. 浅论小学数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76
[2]王艳. 浅谈小学数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