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方式的培养与实证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4期   作者:叶茜蕾
[导读]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当前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茜蕾
        浙江省堂头中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2203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当前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每天都在增加,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力成为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当前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对于初中科学而言,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新课改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做出一些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科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前言:
        新课改要求在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一味地输出课本上要求的知识概念给学生,要做到授之以渔。在当下信息量庞大且知识更新极快的社会背景中,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尤其是科学这种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只知道概念是不够的,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实践创新。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升初中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如今,新课改对教学提出了要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在讲台上写板书和传授知识点,是主要的知识输出方,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一方。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对知识点接受方的关注太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再者是学生单纯地接受着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容易造成学习惰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地被动接受知识,一味地听从而不做任何思考,这样的模式,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的。
        所以,教师要主动调整教学模式,思考如何设置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到了新知识点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才会去主动思考,知识点获取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提升学生的教学兴趣,我们可以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入手。即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兴趣点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出可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科学入门》这一章的教学中,由于同学们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科学学科,可能会对这门学科有陌生感和距离感,觉得科学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的时候组织小组竞赛,展开以“走近科学”、“科学在身边”为主题的小组竞赛。小组同学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或者科学知识,累计加分。这样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我们并不遥远,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消除对学科的陌生感。

小组竞赛的方式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提升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学生提升了初中科学探究兴趣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难度合理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即教师的教学问题难度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刚介绍了概念后设置的问题可以是最简单的问题,然后逐次加大问题难度,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深入探究,解答出科学问题,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的目的。而这个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引导学生进行该知识点的逐步深入的科学探究过程,可以很好的提升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电路探秘》这一章里关于电路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在前期学习电流、电阻和电压的由来、特性和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就设置对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有助于其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在电流、电阻和电压三个独立知识点讲解完后,欧姆定律可以引导学生来进行科学探究得出。如可以将学生组织为探究小组,小组分工,用控制变量法设置实验方案,并搭建实际的电路进行数据记录、处理,然后总结、探究数据之间的联系,得出猜想并再次进行验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扮演的角色,在对这一科学问题的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是和学生站在一边,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引导其逐步深入思考。在这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科学探究自由和思考空间,教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
三、开展积极的教学讨论,拓展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范畴
        初中科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是环环相扣,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靠后的比较灵活的知识点一般是由之前学过的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的串联组合,教师在进行初中科学的教学时,要关注到这一问题。在讲解了一个知识点后,将其与之前的知识点串联,提前带出相关概念,引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思考,有承前启后的效果,这样在后续学习到该知识点时,就不会显得过于突兀,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如学完《运动和力》以及《电路探秘》这些知识点后,可以适当地抛出“能”的概念,引导学习思考和探究“机械能”、“电能”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知识,且现在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究这一知识点得出结论,教师的肯定可以让学生敢于探究,大胆探索、大胆假设,这对于提升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很大的益处,也可以真正的达到举一反三的科学教学效果。
总结:
        科学是一门考验逻辑、十分灵活的学科,知识点覆盖面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初中时期对学生而言是重要的学习阶段,教师要着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为其之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东保,许林,彭朝阳, 等.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9,(17):49-50.
[2]乔丹璇.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初中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28):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