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银凤
汕头市龙湖区香阳学校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学科,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本文从教材平台、想象训练、实践平台三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材 想象 实践 语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逐步形成了“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共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凭借教材平台,挖掘语文元素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给学生留下语言。为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挖掘语文元素,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厚语言积淀。
心理学家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的作品可以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让他们在依样画葫芦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构很典型,每个自然段的句子表达形式很相似,尤其是低年级的很多课文,短小精悍,意境优美,结构简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模仿说话,这也是一种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我通过提供大量表现春、夏、秋、冬景物特征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达方式,学编儿歌。看着美丽的画面,学生表达热情很高。有的说:“桃花红红,她对燕子说,‘我是春天’”;有的说“苹果红红,他快乐地说,‘我是秋天。’”;有的说“雪花飘飘,他对松树说,‘我是冬天’”…… 多么美妙的句子啊!在课文句式的启发下,我们小朋友也能像作家一样,说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句子来。
让学生模仿他人作品,从他人作品中汲取遣词造句的方法,不失为快捷而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的好方法。
二、 拓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翅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拓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翅膀,进行语言训练”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比翼鸟。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对此,教师可以巧设平台---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如《穷人》桑娜自作主张,抱回西蒙的孩子,在忐忑不安中告诉丈夫西蒙去世了,孤儿的可怜。丈夫却主动提出要收养孤儿,让桑娜去西蒙家抱孩子。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我让学生想象,当丈夫看见帐子里的孩子,他怎么做?怎么说?让学生去感悟、去表达,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在文章的结尾让学生续编故事:小壁虎除了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外,还会向谁借呢?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文章的表达模式,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进行续写故事。
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同学们积极动脑。
想象出小松鼠会通过上网、读书、请教鼹鼠、请教土地爷爷,或自己亲自实践等方式了解到花生是长在地里这一现象,从而找到了花生。在“续编”的过程中,往往是学生学习语言,练习表达的最好机会。又如:教完《小摄影师》,我让学生继续想象小男孩后来来了没有,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可以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灵释放的舞台。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也留有许多空白处,这些文章的空白处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教师只要细心钻研教材,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留白处”,引导学生尽情想象填补“空白”。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去年的树》时,小鸟找到好朋友树之后,文中两次写到小鸟盯着灯火看。老师提问:“小鸟两次看着灯火,分别在想些什么呢?”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又如,《詹天佑》一文中讲到“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詹天佑接受任务会受到哪些嘲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让学生通过想象补充课文中没讲到的情节,充分感悟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让学生边说边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的洗礼。
想象填补“空白”,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厚定了语文底蕴,鲜活了语文课堂。
三、 构建实践平台,整合有效资源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所以教师应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一) 模拟生活 角色体验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模拟生活,进行角色体验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融入到文中的角色中,“老师扮演戴崇,学生扮演围观的人对戴崇进行夸奖。”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语言,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教学《窗前的气球》一文我就创设了情境,互换角色----让学生变为主人公“科利亚”,老师提问:“如果你是科利亚,这时,你看到了窗外气球上这张可爱的小脸,你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让学生当“小导游”,用说、读、唱等方式来介绍江南。学生的介绍像模像样。 “小导游”的角色也激起了他们对原有生活认识的感受。这样,他们既体会了做导游的欣喜,发挥创造性的说话水平,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模拟生活,角色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模拟生活,角色体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了语言训练根基。
(二)整合资源 情感体验
整合资源,情感体验也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的一种好办法。在整合资源,情感体验中,学生把把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理解课文,运用语言的目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情真意切。教师根据文章的主旨,进行了这样的语言训练:同学们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就把这千言万语汇成最感动的一段话,写成亲情卡吧。”《詹天佑》一文的语言训练是这样进行的:“假如今天是詹天佑纪念馆落成之日,让你在开馆仪式上作一番演讲,你准备怎么说?”这样将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鲜活四溢的思想伴随着语言学习得到了自由地飞翔。
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学科。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训练。语言训练要扎实,得法,有趣。让孩子们汇语言训练的小流成语言的海洋,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军芳.读文本的“空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2、张庆、朱家珑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年
3、董蓓菲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