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梅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凤凰小学 657700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过程长达四十分钟以上,教师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若干部分,在每个部分教学结束之后,就要进行相应的过渡,只有衔接恰当,科学合理,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过渡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从而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相应的语文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渡;衔接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完成一个教学环节之后,就会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中,这就是所说的教学过渡。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说:“我们刚才对生字词进行了学习,接着我们来看看课文。”“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然后就开始进行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刚才完成了课文,现在开始进行练习。”等等的过渡语言。表面上来看,这样的语言都是正确的,的确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够科学,显得比较生硬,没有创新性,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的调动起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形式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
一、明确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作用?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但是,具体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巧用过渡语,让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与课之间的衔接,段与段之间需要较好的衔接,借助于过渡语言,可以让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教师借助于过渡语言,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同时有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比如,在《桂林山水》的学习中,当对“水”这部分课文知识进行了学习之后,我让学生对桂林“水”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告诉学生:“桂林的水是如此的美丽,请问大家水为何这么漂亮?(停顿一下,等学生回答)正因为有了桂林的山,才能山与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桂林的美景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过渡语言,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到桂林“山”这部分课堂内容的学习中来。
(二)巧用过渡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过渡语言,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出来的,同时在教师的生动表述中,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特色展示出来,这样才能让课堂的美感被传递。教师使用良好的过渡语言中,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好的启示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会让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比如,在学习《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我通过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大胆合理想象西门豹去送新娘时的神态,他是如此的相信,但是内心世界又是如何想的呢?同时去想象官绅、巫婆被揭露后呈现出来的独特神情。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当时在现场的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当西门豹自信满满地来“送新娘”,自己会出现什么样的表情,内心深处是如何感想的?当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就是这样的过渡性语言,将教师主宰的课堂交到了学生的手里,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相应知识的探究。有学生提出问题:巫婆被西门豹投入水中,请问你有什么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过渡,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言策略?
(一)提问式课堂过渡语言技巧
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都会进行相应的导入,其实这也是教学过渡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展示出富有艺术性的激趣问题,让学生在进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有着很好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这样的提问式进行过渡,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语文内容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根据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片段,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过渡到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具体教学过渡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我让两位学生蒙上眼睛,请一些学生来做“贴鼻子”游戏,但是几乎没有学生能贴对。)
师: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同学们大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看不见!
师:对!他们看不见,因此贴错了。但是,蝙蝠在漆黑的夜晚却能够自由自在飞行,飞机也能在夜晚飞行,这时为什么呢?
学生的注意力就被我所吸引,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性学习。在游戏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加深印象,并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很好地过渡到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二)激趣式过渡语言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起来,或者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激趣式的过渡语言,从而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比如,在对《小英雄雨来》进行学习的时候,小英雄雨来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小英雄,他的机智勇敢、活泼可爱,都透露出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就要对这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借助画面,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文章内容,对小英雄雨来的言行举止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学习。然后告诉同学们:你愿意成为雨来的好朋友吗?通过这样的过渡性语言,将文本知识学习转变到对情感的探究上。通过这样的语言过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投身到语文学习中来。
(三)情景式过渡语言技巧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是靠教师不停的讲述,在黑板上详细的板书,呆板的挂图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灌到底,学生被动性进行学习,无法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体教学设备,从而让传统的教学方法得以改变。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会让静止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而生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充分观察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进行过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语言,进行相应的过渡。
(四)迁移式过渡语言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于语言材料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通过类比、联想的方式,可以迁移知识,从而让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密的链接方式。在讲从多方面进行教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完第一个内容时,为引出下部分内容,就可以设置这种迁移式过渡语,使教学内容过渡自然。
比如,在对《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借鉴了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的一段精彩过渡语言。具体内容为:“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当这样的过渡语言讲述完毕之后,教学就自然过渡到第四节和第五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分析,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充分认识到教学过渡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承上启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下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季云;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