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嵘
普洱市体育职业高级中学 665000
【摘要】语文学习不仅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而且是每个孩子终身需要学习的对象。初中语文教学从过去就是初中阶段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并且,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也开始使用一些新型的学习方法。本文就主要介绍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分析当下初中语文教学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情况,分析总结出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引言】在当前初中语文学习和教学中,广泛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知识学习广度不高,发散性思维能力低下,创造创新能力低下,学习兴趣不高,记忆方式效率低下。思维导图是可以有效整合知识的一种便捷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使得分散的知识可以有效地聚合起来,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从全局的角度理解知识,除此之外,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新创造能力。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是由托尼·巴赞所提出来的,本文通过参考创始人的著作,并且参考其他文献,认为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力
思维导图充分结合和利用各种元素来记忆知识点,将符号、颜色、线条、图片结合起来,将原本线性的知识点转化成立体的、多维的构架图,刺激学生的记忆细胞,使学生可以联想记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负担。初中教师在教授学习时,可以教授给学生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记笔记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话去整合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提取重点和关键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反复地提取知识信息,学生主动地去归纳每一个知识点、深入理解知识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反复地记忆知识点。在日常学习中遇到不同的情景和问题时,学生会根据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进行发散联想,寻找到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时,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也对以后的复习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途径,产生更多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尽量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讲解,不但可以使知识点更加清晰,也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不同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初中语文的教学安排是整个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课时有限制,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赶课时、赶教学任务、提高英语教学速度,就会下意识地减少教学的时间安排,也会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只教授考试重点内容和知识,不讲或者少讲那些语文老师认为的非考试重点的内容,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在很多知识的讲解上不够深入,花时间讲解也没讲解清楚。从而不仅减弱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语文素养较低、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低下。
(二)初中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差
一般,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仍然局限于小学阶段的水平,对各种知识了解不够,对很多社会背景知识储备也不够,社会经验不足。另外,学生在日程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往往处于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问题,从而导致了对课文理解不够、对文章理解不够、写作水平低下、记忆能力也不好的种种问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诗词赏析,还是文言文学习都依赖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一大关键因素。但是,在通常大多数的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通常采用精细阅读的方法来理解所学的阅读文章,不加筛选地学习知识、理解文章,不会抓重点来理解文章,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陈旧,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的学习上也存在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因此,如果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学会思维导图的方法会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例如,在教授《春》(朱自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文行文重点制作成思维导图的形式,用思维导图理顺文章结构,按照“盼春”、“赞春”、“绘春”出发,分别延伸出各自的知识点结构,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把握课文感情,把握文章脉络。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主题的作文,不同的学生会写出不同的理解,甚至出现跑题的现象,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不够、阅读积累量少、生活经验不足等。此外,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也阻碍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写作水平。而如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写作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但会使知识讲解的更加清晰易懂,也会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让学生写一篇以“红色”为话题的文章,大多数学生会想当然地随便下笔,想写什么写什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例来教学生到底如何想象,首先,先让学生联想与红色相关的事物,让学生有可以下笔的东西,比如:国旗、朝阳、玫瑰等等;然后以选定好的对象为中心下笔,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抒情。红色联想到的事物,每个事物又可以延伸出的内涵深意,都可以表达在结构图中,从而理顺写作思路。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复习的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平常的学习之外,还要注意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将知识熟记于心、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而学会使用思维导图会极大简化这一过程,将平常学习过程中每一单元、每一篇文章的重点知识梳理起来,最后复习的时候可以快速回忆起知识点,充分利用人类大脑的网状记忆结构,由点及面深度整合知识。比如,在复习说明文这一文体时,平常的讲述知识点就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学生复习也方便。
【结束语】
思维导图让学生们的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面畅游,思维导图让学生摆脱了原有的、低效的学习记忆习惯,这种传统的记忆习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线性状态,一条直线式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枯燥无味,而且很难长时间记忆和理解知识点,而思维导图这种新式学习方法使得知识点之间有了各种联系,让学生的线性思维变成网状思维,在整体上、宏观上把握知识点,将思维导图引进初中语文的阅读、写作、复习等各个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长期记忆能力,对抗传统的“记不住“”老是忘“的现象,极大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点,让思维导图极大地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让初中语文的学习充满更多的趣味,最大化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韩建光.思维导图与探究性教学[J].教育技术资讯.2008(6)
[2]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3]林建才.概念图/思维导图*如何绘制思维导图[J].软件导刊.2005(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