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5期   作者:王萍
[导读] 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记忆之父”东尼?博赞教授提出来的,

        王萍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摘 要: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记忆之父”东尼?博赞教授提出来的,在英文中被称为“Mind Mapping”,它最初是为改善年代久远的笔记模式而设计,同时也被称为“心智思维导图”,成为能够用于表达人类复杂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在运用时能够发散并提升人类思维能力。因当今教育教学事业逐渐把“思维导图”运用于实践当中,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故本文将主要以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优势、实践应用进行实质分析及探讨,让教育者更有效的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思维导图”这门新型教学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已逐渐成为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学校里的必修课程之一,可见是多么重要。思维导图是以人类大脑思考的各种观点、语言进行关联,再以图形的形式作为基础,实质性的将人类思维中所思所想链接起来。当思维导图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当中,其应用价值就更为直观性和全面性的呈现出来,因思维导图是以一个观点作为开端中心,充分带动人类左右脑的不同思维能力展开系列联想,链接大脑中不同的思维重点,改善了单向性、偏向性思维,运用于实践教学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单向性得以改善,最终实现学生不同思想行为的表现,并加以改善学生学习能力。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性”分析
        (一)“陈旧传统式”教学形式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依旧存在运用“陈旧传统式”数学教学形式讲授教学内容,讲述知识点时不够直观、部分知识点太过于抽象,教师无法将重难点表达的更具全面性、直观性,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较深层的数学概念存在死记硬背,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等现象,出现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呈现出“半知半解”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不乐观。
        (二)“思维导图”教学新形式
        思维导图中的“建构主义”与“双重编码理论”功能应用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有着重大作用。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能够将数学语言绘制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点,将“某隐形”知识点视觉化,逐渐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思维,减少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学习感,能够大维度的减轻学生接受知识点的负荷承受力。对高年级如:五年级、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相当大的提升。因高年级学生在心智方面相对其他小学生更加成熟,高年级学生通过对现代化多媒体的接触,也逐渐萌生“网络式”思维意识,大脑能够接收一些抽象性思维事物,且由于高学段的数学知识点也渐渐转为系统化、复杂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应综合考虑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形式进行实质性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能够逐渐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吸收消化,同时教师应对于运用时机及呈现方式做好合理的把握,改良知识点表示过程,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求知欲以及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分析
        因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萌生网络式思维意识,故可在数学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形式,开展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各个关键的知识要点,加强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及有效反馈,下文将简单阐述在实践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形式的实效性。
(一)“思维导图”教学形式在“概念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概念知识的教学,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该年段的学生虽具备一定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但部分学生记忆力较弱、理解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不容易吸收新的概念知识点,教师就可能出现只以强化学生记忆为主线的教学,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概念将近500个,概念的学习对高年段的学生要求的层次更高,单靠死记硬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强行记忆、被动吸收,导致学生单单记住表面知识点的概念,对于概念内容的理解却不够深入,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出现一个班级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个体差异性大的现象。所以在数学这种概念性多,又必须深入理解的学科中,应当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把原本看起来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内容视觉化,更为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加强学生对于新概念知识点的吸收,通过思维导图展开教学设计,巧妙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主动记忆内容,帮助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去理解记忆,避免学生混淆不同概念的知识点。
(二)“思维导图”教学形式在“知识难点”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知识逐渐转为抽象且系统化的小学高年级阶段中,学生就必须做到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但高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识归纳及有效运用能力方面还是较为薄弱的,老师应该考虑如何去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知识难点中,如何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答案,
这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箭头、框图、连接线等方式让知识点相互链接,并理清之间的关联与关系,能够让学生直接观察链接并深入理解其逻辑,进一步分析出阶梯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小A和小B围绕一个花坛跑步。他们从相同地点起跑,方向 相反,小 A 按照 4m/s 速度向前跑,小 B 按照 6m/s 速度向前跑,两人围绕花坛环跑,然后 在 10min 后相遇,请问整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这道例题存在一定的逻辑思维上的难点,高年级学生无法快速思考到答案,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算是个考验。通过某学校六年级五班实践中发现,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比例为班级的70.5%;但教师展开思维导图教学后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比例为班级的85.8%。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能帮助学生去深入理解题意并解答,首先第一步以“圆”作为核心词汇,其次围绕圆的周长、平均速度计算公式、速度差等关键词作为分支词汇,合理帮助引导学生关联到各个知识重点,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最终求解找到答案,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思维导图”教学形式在“单元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复习课上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但是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涉及面较广,如果一节课都任由学生发挥,就会显得比较杂乱,没有了教学重点。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做为教学新形式的复习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教师和学生整理出某知识的一般思维导图后,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整理出分支,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一步呈现该分支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网络给出相关练习,以检测学生对知识内容是否真正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本复习课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运用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归纳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精神,从而强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创造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应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的善用思维导图,在课堂中将原本较为复杂、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视觉化、简单化呈现给学生,更有效的优化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从教师的“硬性要求”逐渐转变为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求知”,且完善数学课程中,非抽象直观视觉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小学生高年级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文.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法的运用[J].新课程·上旬,2018,(11):185
[2]任桂花.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思维导图实践[J].文存阅刊,2020,(2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