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建军 2 罗军艳
1.广西河池市都安县加贵乡金满小学 546319
2.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北山镇龙安小学 546319
摘要:小学数学在整个小学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相较于其他学科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同时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培养空间观念。
关键字:小学数学;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皮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去睁开慧眼观察实物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三、让学生去抓住本质思考探索
小学生学习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比较多地看到的现象是学生缺失思考探索的习惯和精神,虽然有些学生也想获取思考探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局面,但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不敢或者就根本不去前行了,这应当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理念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让一个个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气神儿,让他们去超越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基础上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小学生虽然小,但成功的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作为教师应当擅长于让小学生获取探究的成功。平时小学生在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上的探究成功令笔者意识到的是:我们必须让点点滴滴的成功成为学生探究意志和能力形成的铺路石,也必须努力让一个个学生都能获取点点滴滴的探索成功。在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获取成功中,笔者借助于真学课堂的打造,建立起互动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之间传帮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潜能探索的余地。譬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笔者事先将两幅长方形的画进行复印,然后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拿着这复印的长方形图画,用尺子分别量出两幅画的长和宽,在每个学生都量出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发现。学生思考自己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在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去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自己发现时,笔者也看到学生在表述时不尽十分的到位,而此时再让学生对他人的表达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争辩。学生进行争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真理越争越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争辩过程中形成理想的探究精神和习惯的过程。由此,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之规律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更为清晰,学生对空间观念形成的探究兴趣也显得越发的浓厚。
四、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多样活动设计
小学的学生相较于其它学段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抽象思维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几何概念相较于算术计算而言,在概念理解和思维转换上都更加抽象。小学数学几何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概念的讲解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相反,丰富有趣的活动设计更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变体。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的距离最短”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际的测试,并通过对数据的测量和计算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对比训练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局限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往往只满足于对表象的认识,对于几个图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则不够充分。而数学几何图形的易混性更是加大学生几何学习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时候,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的规律和知识的客观特点来科学地开展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比的意识。在对比中明确异同,在对比中加深记忆。如在讲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四边形的时候,应该通过对比训练来让学生明确这几个四边形存在的异同,进而把握每一个具体的四边形的区别于他者的本质特征。
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深刻认识。概括地说,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的。
参考文献:
[1]刘亚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9,(04):61.
[2]王开明.数学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