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变形带小导洞法隧道出洞技术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赵双林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发展迅猛,穿越地质环境复杂的隧道也越来越多。当隧道在工程地质环境、围岩性质及施工条件的影响下,隧道将有可能会出现围岩变形、坍塌等地质灾害。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隧道工程发展迅猛,穿越地质环境复杂的隧道也越来越多。当隧道在工程地质环境、围岩性质及施工条件的影响下,隧道将有可能会出现围岩变形、坍塌等地质灾害。新建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薛城1号隧道,隧道洞身埋深在30~459m不等,进口段斜坡坡度约75~85°,斜体全部为基岩裸露,整体斜坡坡体自然条件下稳定,岩体破碎坡体存在危石及危岩。本文详细的描述在重力变形带处薛城1号隧道出洞的施工技术,采用小导洞、三台阶法+临时仰拱支撑开挖方法,开挖作业由上至下,衬砌施工由下而上。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重力变形带;小导洞;出洞
        1  引言
        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薛城1号隧道隧道岩体裂隙发育,岩体松散,局部有架空结构,围岩含炭质千枚岩,遇水极易软化,易出现较大变形。小里程进口段为强、中风化千枚岩及含炭质千枚岩夹绢云石英千枚岩、变质石英砂岩薄层及石英脉,受构造、风化影响,岩体极破碎,结构面结合差,属软弱岩~软岩,岩体呈层状碎裂结构。出洞按照常规的施工方法,在进口段采用大管棚进洞施工,但施工现场限制无法从洞外进行施工,传统的反向大管棚出洞,在极破碎岩层开挖反向大管棚施工操作空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管棚施工扰动较大,并且施工时间较长。为解决在重力变形带、极破碎岩层施工反向大管棚存在的问题,从力学及施工方法、工艺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工程概况
        薛城1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右线起讫里程分别为ZK80+255.5~ZK83+431、K80+225.5~K83+446,分别长3321.193m、3362.79m。隧道沿杂谷脑河河左岸展布,为傍山隧道,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斜交。处露为泥盆系危关群上段千枚岩及炭质千枚岩,岩体破碎,薛城1号隧道进口端(汶川端)洞口斜坡高陡,正上方有大量的危石、孤石,受汶川地震影响,山体基岩裂隙发育。隧道洞口下方有两条通往立列村的村路,此处洞口距道路高差15m且场地狭窄,进洞施工需要改移道路,填方量大,周期长。
        3  施工方案
        3.1  基本思路
        摘要内容是概括地陈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薛城1号隧道出洞采用,顶设导洞贯通(三台阶法出洞,经超前地质预报预测隧道进口端7m围岩极为破碎,上台阶剩余10m时采用小导洞出洞,出洞截面3×3m,中、下台阶不出洞)法施工。上台阶高度控制在3.7~4.0m,中、下台阶步距不小于5m,每循环进尺严格控制在1~2榀(0.5~1.0m),为减小施工机械对围岩的扰动,超前支护形式采用双层小导管。小导洞出洞后,再采用三台阶法+临时仰拱支撑的开挖方法,上台阶预留核心土(小导洞)开挖,开挖作业由上至下,衬砌施工由下而上。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快加固、早成环、勤量测”的原则。
        3.2  小导洞先行出洞
        小导洞位于上台阶顶部,导洞顶部轮廓与隧道设计开挖断面相同,以利用超前支护系统和初期支护系统,保证小导洞开挖时的稳定与安全。小导洞截面尺寸为3m(宽)×3m(高),以方便装载机施工为宜,具体布置如图1、2所示(单位cm)。
        小导洞掘进施工按每循环0.5~1.0m控制,超前支护为双层小导管,小导管外插角10~14°,小导管单根长4.0m,搭接长度不小于2.0m。小导管用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直径42mm,壁厚4mm,小导管管壁钻设注浆孔,孔径为8mm,孔间距10cm,呈梅花型布置,尾部30cm不钻注浆孔作为止浆段。
        循环开挖完成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注意导洞顶部与隧道设计开挖断面相同,预留20cm变形量,保证在后期施工中,围岩收敛、拱顶下沉后不侵入二衬。初期支护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L=3m+20×20cm的φ8钢筋网+I20b型钢拱架@50cm+26cm厚C20喷射混凝土(拱部为26cm,边墙为24cm)。
 
                     图1  小导洞正立面图
 
                         图2  小导洞剖面图
        小导洞开挖过程中,加强对地表监测,发现异常暂停施工并及时处理。小导洞施工主要以人工开挖为主,辅以微弱爆破。每循环开挖完毕、检查净空,符合要求后立即施作初期防护,尽快封闭围岩。
        3.3  全断面出洞
        在已完成小导洞施工的情况下,采用三台阶法+临时仰拱支撑的开挖方法。
 
               图3  全断面出洞工序示意图
        施工工序如下,图3所示。
        1)上台阶1号导坑开挖,上台阶拱部初期支护及钢架锁脚;
        2)拆除小导洞左右边墙及临时仰拱支撑;
        3)中台阶左右跳槽开挖、边墙初期支护及钢架锁脚与临时仰拱施作;
        4)下台阶左右跳槽开挖及边墙初期支护与锁脚;
        5)捡底及初期支护;
        6)仰拱浇筑;
        7)全断面(含仰拱)周边后注浆;
        8)仰拱填充施工;
        9)二次衬砌整体浇筑。
        3.4  全断面出洞开挖后周边注浆
        由于洞口段岩层极破碎,施工过程中又加以扰动,采用注纯水泥浆进行围岩加固。后周边注浆有效加固范围为隧道开挖轮廓线外3.5m,注浆孔孔口环向间距150cm,纵向间距为150cm,梅花型布置,注浆孔孔径φ46,孔口设50cm长φ48热轧无缝钢管(壁厚5mm)作为孔口管,注浆孔与隧道轴线呈90°(拱顶若钻孔困难,可调整为60°),孔深300cm。
        4  施工注意事项
        1)开挖施工前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地质雷达和超前钻孔预测法,两种方法双管齐下,确保预测的准确性,便于调节施工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2)拱脚超挖时致使标高不足时,不得使用块石、碎石砌垫,而应设置钢板进行调整,或用不小于C20混凝土浇筑,喷射混凝土时将有下节钢架的槽钢中间采用虚土或者沙子盖住,以防喷射混凝土堵塞接头板螺栓孔。
        3)为加强小导坑的稳定,每1米在I18型钢支撑底部设横向支撑,形成临时封闭;
        4)喷射混凝土时,应注意将钢支撑与岩面之间的间隙喷射饱满和达到密实。
        5)开挖每循环进尺控制在1.0m内;为增强钢架的整体稳定性,应将钢架与纵向连接筋、结构锚杆、定位钢筋和锁脚锚杆焊接牢固,钢拱架连接点上下各0.5m处,设锁脚锚杆,钢架与锁脚锚杆采用U型筋进行有效焊接。
        6)仰拱初支与洞身初支,钢拱架为全环钢拱架。仰拱土层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清除虚碴和积水后施工初期支护。仰拱施作长度不得大于6m。仰拱施作全幅施工,严禁半幅施工。
        7)隧道口段处在重力变形带,施工中极易变形,加强监控量测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量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防止爆破损坏,每5m设置一组监控量测点。
        8)注浆时一般情况下均采用全孔一次注浆,当成孔性差时应分两段采用前进式注浆。对于一个注浆段,从两边到中间,分两序隔排施作,对于同一排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一般情况下均采用全孔一次注浆,当成孔性差时应分两段采用前进式注浆。
        9)防止围岩变形较大侵限衬砌,开挖时预留变形量不小于20cm。
        5  结束语
        1)小导洞先行出洞可改善隧道内作业环境。
        2)隧道进口段围岩破碎,直接采用三台阶上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核心土不易预留,起不到核心土的作用,采取小导洞作为预留核心土,实现施工的作用。
        3)采用临时仰拱加强初期支护,可有效防止周边收敛。
        4)隧道围岩极破碎开挖完成后极易变形,为防止变形较大,采取固结灌浆进行加固,以提高岩体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改善地层松散性状,使隧道顶部及侧面增加抗压强度和粘结性,实现加固目的,确保隧道衬砌后围岩稳定性及隧道安全。
        本次采取的工法,有效避免隧道坍塌、大变形等病害,该方法在软弱破碎岩层地段施工中,实践证明该方法施工有较好的施工效果,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2]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
        [3]  师传志.浅埋软弱隧道进洞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0(1)
        [4]  盛春革.浅埋暗挖法在下穿公路连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09(3)
        作者简介:姓名;赵双林;性别  男;学历    毕业学校:大连理工大学;毕业时间:2013.07;所学专业:土木工程;出生年月:1973.08;职称  工程师;现任职务  副经理;专业技术领域或研究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