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郑宏姣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郑宏姣 姜川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经历了从行业多头管理向相对集中管理,再到部门之间分工的变迁过程,总体上支持了养老金制度的转型。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锦州供电公司  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迅速,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经历了从行业多头管理向相对集中管理,再到部门之间分工的变迁过程,总体上支持了养老金制度的转型。与此同时,也存在部门间冲突、纵向权责不清晰、管理经办未实质分开等问题。结合新时期养老保险制度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进展和新要求,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需要按照横向分工协作、纵向适度集权、基层全面整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关键词: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电力企业养老保险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为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在《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企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如何完善电力企业内部养老保险管理问题,对推动现代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的种类
        (1)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基金在大范围内由社会保险机构依法统一收缴、统一管理、在一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一种形式,以用来解决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保障。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具有现收现付、略有节余的特性;而个人账户华丽了预筹积累、收支相对的特性,基金均由个人全部缴费和企业的部分缴费,用于将来退休的职工的养老金保障。这两种制度的综合应用,其实质就是把公平与效率、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互相融合,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勤奋劳动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成为我国现代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新模式。(2)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也称公积金模式,是一种固定缴费的模式,对缴费率有着具体的规定,待遇由所缴费用以及利息决定。但实行这种养老保险突出的是多劳多得,无法体现社会保险的互助互济性。同时,该保险规定了高投保率,投保费较高,养老金比较单一,不利于低薪工人的老年生活保障。
        2养老保险风险感知评估模型
        一是养老保险风险感知评价指标。建立企业员工对养老保险风险感知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了解员工对养老保险风险感知的水平的基础。养老保险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相应的,养老保险风险感知包括对基本养老保险风险感知和企业年金风险感知。其中,基本养老保险风险感知分别从漏保风险、保障能力、相对剥夺感以及经办服务等四个维度来测量;企业年金风险感知分别从漏保风险、保障能力、相对剥夺感等三个维度来测量。各维度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基本养老保险漏保风险主要从有没有应保尽保和按时足额缴费两个方面来测量。保障能力主要从对基本需求保障、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来测量。相对剥夺感主要从与机关事业单位和非电力系统养老保障水平比较而产生公平感来测量。经办风险主要从养老保险缴费、查询以及对社区归属感知等方面来测量。与基本养老保险风险感知相似,企业年金漏保风险主要从有没有应保尽保方面来测量。保障能力主要从对补充保障水平以及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来测量。相对剥夺感主要从企业年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关联程度来测量。二是风险感知评估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测量指标权重W与模糊关系矩阵B,从而计算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风险及养老保险风险感知系数BPR、SPR与R。具体风险评估模型如图所示。根据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有漏保风险、保障能力、相对剥夺感以及经办服务四个风险感知维度,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基本养老保险各维度隶属度,从而求得基本养老保险模糊关系矩阵。根据层次分析法,求得四个维度相应得权重,计算出基本养老保险风险感知系数BPR。三是企业年金风险感知评估模型。根据风险层次结构模型,企业年金主要有漏保风险、保障能力以及相对剥夺感三个风险感知维度,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企业年金各维度隶属度及模糊关系矩阵。根据层次分析法,求得三个维度相应的权重,得出企业年金风险感知系数SPR。四是养老保险风险感知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进行权重赋值,得出养老保险权重,最终计算得出养老保险总风险感知系数R。风险感知系数即代表着员工的风险感知水平。根据总风险感知系数R,企业可以了解员工对养老保险的风险感知水平。在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双向了解的基础上,对于企业采取相应政策提供建议。
 
        图养老保险风险感知评价层次模型
        3电力企业养老保险优化
        3.1养老保险功能的综合性要求建立更高层级的决策管理体制
        从直接功能上看,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应对人们老年后收入下降的风险,从而确保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但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涉及代际关系、收入分配、用人单位成本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因素,因此逐渐成为宏观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和政策工具。例如,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涉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待遇水平会影响到老年人收入及其消费行为,缴费负担涉及企业成本和运行效益,结余基金的管理与投资会涉及地方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发展等等。基于上述判断,养老保险管理就不仅是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综合宏观领域的问题,因此不仅需要业务部门的专业管理意见,也需要宏观决策部门和其他相关领域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参与,从而需要更高层面的宏观协调与综合管理。
        3.2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需要管理经办机制的统一为支撑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统一制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民养老金权益的相对公平和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要养老金制度的框架基本统一。但是,受到改革路径、地区差异以及行政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度的统一性仍然有待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不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统一性不足。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和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责任分担机制、待遇调整机制以及衔接机制等都缺乏统一,从而造成不同参保者利益的差别或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权益损失。其二,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性不足。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不同地区的实际缴费率、视同缴费年限认定等重要制度参数仍然有所差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不同地区的地方财政责任、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方式等不尽相同等。其三,是管理与经办体制不统一。管理经办的不统一主要体现在部分业务的经办服务流程、经办体制以及信息系统不统一、不兼容等方面。制度的碎片化导致管理与经办体制缺乏统一的基础,反过来,管理经办体制的不统一又会成为制约制度统一的因素。统一的制度必然要求统一的管理和经办体制。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行政管理体制已经相对统一,但经办服务体制在职能定位、人员编制、属地管理还是垂直管理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尚无法有力支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要求。再加上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成立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需要相对独立,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亦需要据此重新定位并进行流程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工作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优化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为加速电力企业发展、稳定职工队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养老保险管理中来,制定统一保险标准,坚持多层次发展养老保险制度,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维护电力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为电力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吉良生.浅谈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7,45(25):112-114.
        [2]李福源.对电力企业社保工作优质服务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7,21(12):23-25.
        [3]刘芳.试述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4(1):213-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