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辉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443000
摘 要:如今的发展趋势已经朝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冲击与侵蚀,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等的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学校与社会都应该要针对这些问题共同努力,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不但要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措施
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其余的均为少数民族,尽管民族不同,但自古以来各民族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治理下,各民族之间共同进步与发展,各民族之间也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共同体”属于一个整体概念,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稳固能抵御一些分裂分子与敌对势力,提升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民族分裂。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述
人类对客观世界产生的主观反映就是指“意识”,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华人民已经发展了五千年,以此作为基础,在长久的历史洪流当中形成的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有重要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观、民族观以及历史观等。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各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包容、融合,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同时各民族在发展中也呈现出相互促进的情况,属于中华民族统一体[1]。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五个认同”当中,倡导: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欣赏、包容、了解、学习等,最终形成统一的民族素质与民族心理。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角度出发,习近平总书提出“五个认同”,内容为:“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这“五个认同”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求。“五个认同”能促进民族团结、深化民族团结思想,在整个中华民族当中,各民族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的,只有做好“五个认同”才能完成民族团结工作,其次“五个认同”是不同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五个认同”当中,承认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伟大的祖国,这也是各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作为各民族的总称,热爱中华民族也就意味着热爱民族情感,能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意味着能全心全意的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鉴定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个认同”对我国目前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不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亲密关系充分体现出来,也充分表现出“五个认同”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枢纽,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自“中国梦”的概念被提出之后,中国梦已经成为代代中华儿女的夙愿,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努力拼搏的动力所在,“五个认同”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能激励各民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2]。
二、培育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培育新时代接班人与建设者的要求
大学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专业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旨在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这也是高校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便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也能为社会及市场提供高素质人才。如今高等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作用就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不但要充分掌握行业的发展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还要将目光放在社会的发展上,为国家与民族的长久发展提供助力[3]。少数民族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满足新时代接班人与建设者的相关要求,不仅能推动民族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发展。
(二)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能为国家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将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看,“祖国统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追求,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和平共处,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三)实现中国梦
在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中国梦”的内容,“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主要内容。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讲述“中国梦”的本质,并且明确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祖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就是实现祖国的“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必须要团结一心,针对这一梦想努力奋斗[4]。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国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以及社会基础,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中华民族必须要团结起来,连接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成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让五十六族语言汇聚成“爱我中华”。
三、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措施
(一)创设互动系统交流氛围
在高校当中创设互动系统交流氛围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此,高校应该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民族团建活动,通过活动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地域身份、民族身份,树立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将“五个认同”引入民族团建活动当中,作为每一个学生的第一位意识。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展现出大学精神,让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底蕴,吸引学生自觉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分享者与体验者。在校园学习当中,应该要以平等的姿态相处,平等交流互相之间的观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良好交流分为,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通过沟通互动、总结体验等方式更能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
(二)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政治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可以延伸到国家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认同上,具体来说就是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能主动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到国家政治建设等工作当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民生建设与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幸福感与认同感,如果少数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幸福感,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生建设上,不宜出现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有差异的情况,这些问题均会刺激到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治建设,如奖学金帮扶、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选拔培训以及教育扶贫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加强历史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久远说明我国根基更为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主要源于历史文化因素,部分来源于历史政治因素与少数民族的心理因素。为了得到群体认同,必须要以历史根基作为前提,二者之间联系比较紧密。通过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根基能促使学生同心同德,回顾我国历史,有过几次大一统,且每次统一都能有效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些历史的教育能让学生找到历史依据证明自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份子,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团结统一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民族分裂不但会妨碍社会经济发展,甚至会导致经济后退[6]。高校应该要以“五个认同”作为核心教育内容,让学生能通过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也能让学生在历史中寻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从而更容易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中应该要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统一知识体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这一教育功能,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参考文献:
[1]张瑞青,蒋玲,王超.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和现实践履[J]. 怀化学院学报,2020,39(03):130-133.
[2]林泽胜.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0):129-130.
[3]叶新媛.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价值及途径[J]. 长江丛刊,2020,(12):170-171.
[4]郭锦鹏.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视域[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05):14-19.
[5]顾超,王学俭. 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19,(07):167-173.
[6]张宇峰,方晨光.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培育路径[J]. 当代青年研究,2019,(03):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