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亮,狄佩佩
(天津商业大学理学院,天津 300134)
摘要: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属于片面追求培养企业家的精英教育模式,然而,创业教育本身更需肩负起赋予广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大众教育使命。培育创业精神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建立基于培养创业精神的教育体系的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创业精神 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兴起转变了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以及人们对大学的认知和期待。教育与就业之间脱节严重,传统的高校教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在此背景下,推动创造性就业,主张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教育蓬勃兴起。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精神和企业运作精神的教育,而创业精神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创业精神并不仅仅是企业家才具有的特质,也并不仅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不管大学生最终是否创业,创业精神是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 创业精神的内涵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包含“激情、积极性、适应性、领导力和雄心壮志”五大要素。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专门研究了创业者创新和求进步的积极性所导致的动荡和变化。熊彼特将创业精神看作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创业者使原有的经营方式被新的、更好的方式所摧毁。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因此,创业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机会的不懈追求与把握、对待事物的创新变革的尝试和从多次失败中继续前行的韧性。创业精神是由多种精神特质综合作用而成的,诸如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等都是形成创业精神的特质精神。
(二) 培育创业精神的意义
创业教育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培育出了不少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但是创业教育还处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阶段,即我们关注的是成功创业项目的多少,并没有关注到创业教育中学生创业精神层面的成长。当下我们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最后能够实现成功创业的却是少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创业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是一种综合了多种优秀品质的特质精神,当一个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业精神,那么即使没有去主导创业,他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创业教育应当从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的精英模式向以培育富有创业精神大学生的大众教育转化,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衔接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创业精神教育体系的构建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领创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的主流价值观。企业家创业、做事首先是做人,创业精神中我们鼓励雄心壮志,鼓励对利益的的追求,但是这些应当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
大学生涉世不深,在复杂艰辛的创业过程中很容易会被喧嚣尘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迷惑,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宏观上对创业者和创业精神提出了要求:在“特色理论”指导下把握时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大学生的信仰才会更加坚定,创业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才能抓住时代脉搏;在“共同理想”鼓舞下奋发有为,大学生创业要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创业之路上保持内在动力,赢得掌声;在“两种精神”激励下敢为人先,精神是支撑之石,我们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依托,在创业教育中逐渐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了解创业的过程与风险,减少对创业的恐惧,成为意气风发、有胆有识、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新型创业者;在“八荣八耻”规范下追求卓越,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2.以创业教育课程为渠道,启蒙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通识课程和公选课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与实际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注重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学生建立强烈的事业心,灌输一些科技强国、产业兴国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意识;通识课程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课程辅导,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公选课程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的做法,高校可以学院为单位,设立针对本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把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效的联系起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创业思路。
3.以创业大讲堂为载体,凝练创业精神。创业大讲堂主要是邀请社会成功创业人士、教育专家等为在校学生定期进行创业经验分享和创业能力拓展,通过成功创业人物的言传身教,凝练创业精神。通过创业大讲堂,建立高校创业导师库,创业导师与创业项目结对子,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创业导师的主体来源应当多样化,除了成功创业者外,还应包括经济领域中的高管人才,同时还包括会计、营销、融资、人力等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多样化的师资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拓展。创业大讲堂中大学生可以与导师建立良好沟通,挖掘社会资源,通过实习等方式参与到社会中的一些优质创业项目中,虽不主导创业,但与优秀的人共同经历创业过程,这对于创业精神的凝练是一个很好的促进过程。
4.以创业基金为保障,开拓创业精神。资金问题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瓶颈,对于大学生来说,没有收入来源,创业资金问题更加凸显。政府和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创业实践活动,为创业者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激发创业者勇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创业基金可以分为种子基金和成长基金两种:种子基金专门为一些优秀创业想法的落地提供支持,如鼓励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中涌现出的创业计划书转化为创业实践。成长基金用于正在实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为他们提供免息贷款,扶持项目发展壮大。在设立创业基金时,除了获得政府或学校的专项拨款外,同时寻求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资金来源途径,如捐赠和赞助、校企合作、项目入股、银行借贷、定向基金、风险投资等,进而扩大创业者的受益面。
5.以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产业园为平台,锻造创业精神。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是承担在校大学生的项目孵化功能,创业团队需要履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价格备案等手续,孵化基地核准发给校内创业实践许可证后方可正式创业。基地依托校园,利于在校学生兼顾创业和学业。通过统一管理,审批进驻创业项目,提供免费办公场所,为创业提供宽松环境,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设立孵化基地淘汰机制,对发展缓慢的项目施加压力,培养危机意识,促进良性循环竞争。当项目成长到一定阶段,可进驻社会中的创业产业园,到更大的平台中争取资源,发展壮大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创业团队的创业精神得到了锻造,而创业孵化基地正起到了熔炉的作用。
(四) 结语
构建创业精神教育体系,就是要转化以往创业教育中的精英培养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强调创业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坚持在完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切实提高创业精神教育的影响面和覆盖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增长的推动力: 信息技术创新和创业精神[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 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 03) :69-72.
[3] 叶松庆.青少年企业家精神培养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 01) :42 -46.
[4] 张艳.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J].中外企业家,2004,(04) :34-36.
[5] 万玺,应晓跃.国内创业教育发展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22) :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