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源
鹏利小学 四川省彭山区 620860
摘要:篆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承载着人类优秀的文化。随着教育部"篆刻艺术进课堂"活动的推进,以篆刻艺术为突破口,形成篆刻特色课程,旁通其他美术艺术形式,开创五育新途径。
关键词:篆刻艺术;美术教育;当代;五育
一、概述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篆刻,与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22个项目一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篆刻艺术的渊源与发展
(一)篆刻艺术的辩证历史
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便有龟甲刻字——甲骨文。笔力古拙遒劲,刀锋挺锐,甚是大雅。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艺术体现为印玺,后因以竹帛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形符,改"玉"为"竹"。其实在古代,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等表现形式,皆可称为"篆刻"。而现今人们一提到篆刻所联想到的印章刻制只是篆刻艺术的一小部分而已。至秦始皇时,书同文,书分八体,印面文字始称"摹印篆",自此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直至明清两代,印人辈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此为印章篆刻艺术精专之时,亦是狭义之始。
把综合性的篆刻艺术,只窥一支,确是偏狭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篆刻表现形式。加之于传统初等教育美育而言,其教育重点主要集中在绘画和书法的方向,对于篆刻的学习多是到了小学六年级的高段,才有涉猎,教材中仅一两课带过,难以真正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篆刻艺术与汉字
其实篆刻和书法本质是汉字的一体两面,汉字之始是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需要把当时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但苦于缺乏可记录的载体,记录工作难以进行。一天,他看鸟兽的脚印留在地上,清晰可辨,特征明显,且人们一看到鸟的脚印,就能知道是鸟儿,达意简便。仓颉灵机一动,用小棍在地上划出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大致模样,或是其具有独特形状的那个部分,请路人辨认这些图形所对应的事物,皆可辨,仓颉大喜,造字初步尝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推行,就将此法向众人推广开去,得到一众认同,汉字由此诞生。传说还描写到仓颉作书时,天下着像粟米一样的密雨,地上鬼神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冒犯并为此彻夜哭号。
传说揭示了汉字的表意属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一窥篆刻最初的门径——借由树枝刻划过地面而产生——书法和篆刻从诞生之初就是同源,是承古之大雅大美。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美育教学要提升绘画和书法审美,让篆刻学习早入课堂,增加课时,是提升美育教学整体学养的必须。言及至此,有学者会提出小孩子绘画功底比较弱,模仿力低;雕刻基石硬,易致受伤等问题。此担心大可不必。篆刻之始,就是仓颉仿鸟足造字,用树枝于地面刻划而出,对绘画功底,模仿能力和力气大小无过多要求;且凡属雕刻不论被雕刻材料,皆为篆刻,加之现今物料丰富,有更多更安全的雕刻材料,基于这些篆刻材料,刻刀也不拘于锐器,大大便利了当代对篆刻艺术的入门学习,方便了让孩子们更早地接触并学习篆刻。
三、篆刻艺术的当代应用
(一)篆刻艺术之于当代环境
当今社会节奏之快,几倍于从前,不论成人还是孩童都在物欲世界中浮沉,不少当代父母疲于奔忙,而后盲目补偿孩子。致使物质条件优越,精神生活匮乏,成为不少家庭的常态,也因此造成了大量的问题小孩。好逸恶劳,骄纵日甚,乃至顽劣。何解?
随着教育部"篆刻艺术进课堂"活动的推进,学习篆刻是个不错的切入点。篆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如果缺乏实践,没有大量的实际操作,仅仅学习理论,研究他人作品,难以成就优秀的篆刻技术,完成优秀的篆刻作品。而实践中必有挫败,以此磨其性,增加逆商,学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既长进了技术又提高了审美,也丰富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实践。由此可劳体美智德,层层深入,教化顽童,正确疏导孩子的调皮和好动,也便于对其他艺术形式触类旁通。
(二)篆刻艺术特色课程实现五育并举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篆刻与绘画,书法,剪纸,雕塑,紧密相连,学生来说既有趣,又有一定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正好对接其他美育教学,产生新鲜感。比如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对剪花样》一课,其中用到了阴刻阳刻的技法,其实篆刻里也会用到,就可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旁通其他门类,又以其他门类提升对篆刻的理解和实操技巧。不仅如此还可把篆刻放大到五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从劳,体两方面下手,让孩子静下来。小学生好奇心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实践,肯动手,此阶段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篆刻学习方式。在选材、技法、要求上给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低年级学生,可用橡皮,肥皂这些柔软材料来雕刻,虽相比于石材篆刻,力度,效果上存在差异,但易于掌握,避免划伤,也打下了基础;到了高年级,就可上手简单的硬度较低的石材,此时学生会有一种体验真正篆刻的感觉,因而更为谨慎,加之之前的积累,更有“深切”之感,可增加美育教育的体验;同时让学生了解最初的象形文字,从中体会文字原始,稚拙,古朴的大雅,体会独特之美。经过以上历练,由此自然递进到智的层面。篆刻非常需要细致耐心的功夫,小学阶段很多问题和纰漏都是因为孩子粗心大意所致,从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好成绩的学生相较其他学生而言,细致上是做得很好的。篆刻是在方寸之间展示技艺,不失法度。而古礼教育,便是“克己复礼”以为德,这便上升为更高的德的层面,也是影响孩子最深的层面。提升自我约束能力。以上,为从劳体美智德五层,层层递进,以篆刻为载体,五育并举,早润孩子心田,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美学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何乐而不为?
篆刻是人们表达情怀的特有形式。重视篆刻艺术,掌握篆刻语言,旁通诗书画,勃兴五育,引活水润心田,培养孩子们的专心、细心和责任感,方能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通过学习篆刻,深入实践和领会传统文化,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夏秋彤,让篆刻艺术走进课堂[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年09期
2. 潘临才,小学篆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7年77期
3. 韩宝军;;铁笔书朱迹 稚子传国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于庄子小学篆刻艺术教育简介[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2)[C];2015年
4. 中国印学. 吴清辉编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