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探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5期   作者:薛东东
[导读]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薛东东
        子长市后桥小学
        【摘要】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的主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组成。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多维的,包括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的形成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认为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想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量,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那么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阅读兴趣  氛围  原动力  阅读方法  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成为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总的教学目标。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
        一、教师要成为阅读的表率,与生共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而且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言行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如果我们的老师时常跟学生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必将会引起学生效仿的浓厚兴趣。看到老师博学多才,成为阅读的受益者,孩子们是多么羡慕啊!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爱上阅读。
        1、创设环境。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渲染读书的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有条件的设班级网页,营造多维立体的班级读书氛围。教室板报上“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读书格言激励孩子不断进步。教室里的每一张书桌,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气,仿佛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味,以此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2、班级建立图书角,成立图书管理小组,制定借阅制度,让学生自己管理借阅,随时借还。班级内开展“换书互读”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既方便了学生阅读,又增加了阅读量,使他们在课余时间能充分吸取知识的甘露。
        3、保证阅读时间,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们就应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原动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1、开展各种比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如,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评选“背诗大王”;举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评选优秀读书家庭等;开展读书展评活动,“阅读笔记”、“阅读小报”等评比工作。通过这些评比,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使阅读深入人心。
        2、召开读书交流会。

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还可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更鼓励学生把读书的成果用节目的形式表演出来,如小品、相声、歌唱、舞蹈、课本剧等。
        3、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要想有较大的提高,就必须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为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保障读书的落实,举办学生读书笔记展览。让学生观摩,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对他们予以奖励。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让学生掌握一般读书程序。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最后写出读书笔记。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它一般是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重点阅读时可以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
(4)最后写读书笔记。
        2、明确读书要求: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即小学生的“口到”带“眼到”“心到”,这方面语文课堂上就可以训练。在训练时,要遵循有声地读到无声地读,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用出声朗读克服“眼睛单行”、“心神涣散”的情况。要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还离不开“手到”:圈划、记录要点、记下疑问、感想,使阅读更为积极,而且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长时间的坚持,既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3、针对不同书籍选择适合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吸收性阅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如《昆虫记》。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总之,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着眼于教学的角角落落,用心灵去启迪,用真情去感化,引导学生爱上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好的书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并给学生的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与书为友,让阅读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让幸福常驻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3月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                2012年6月
        《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                    2018年9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