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5期   作者:温国庆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温国庆
        广东省大埔县大埔第二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使得许多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童年时期是最需要父母教导和家庭温暖的,但留守儿童却在这个阶段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极容易在心理发展方面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频频出现溺水、跌伤、交通事故、性侵害等意外伤害事件,引发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策略;农村

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儿童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家长角色的缺失导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和习惯养成,使得这些留守儿童产生认知偏差、养成不良习惯,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认知社会化和三观的建立,最终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据调查研究显示,当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诲指正,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没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意识,进而导致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负责任、对自我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的心理问题;
        二、厌学情绪严重。对于儿童来说,厌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映射,但部分留守儿童则具有强烈的厌学情绪,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被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的,他们十分抵触学习,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最终导致其在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能力都较弱;
        三、人际关系恶劣。许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带大的,长辈的溺爱和包容也会导致儿童在 为人处世方面较为任性、自我,因此缺乏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差,对他人无法包容和理解。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在性格和情绪方面有所欠缺
    性格孤僻、逆反心理较强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亲情与陪伴的缺失导致许多孩子有强烈的失落感,因此不爱说话和与人交际,变得较为自闭、敏感、孤僻和脆弱,严重时甚至会形成较为极端的性格,例如冲动易怒、烦躁焦虑、敌对逆反,对外界充满警惕和敌意,并对监护人和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二)强烈的情感需求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没有办法陪伴在孩子身旁,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都不够,这也是留守儿童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的主要原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又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交关系,留守儿童因此具有极强的情感需求,他们大多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表达,被欺负也不会向监护人和老师寻求帮助。
(三)强烈的“归属感”需求
    作为一种社会性情感,归属感是指个体对某人或某一集体的认同情况。对于孩童来说,在断乳之后即意味着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分离,而随着其成长,家庭的温暖能够使其满足归属感需求。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具有较为强烈的归属感需求,他们渴望陪伴和沟通,希望在发生任何事时都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但现实情况导致他们这一愿望很难被满足。
(四)“物质”需求淡薄
    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上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可以,而对于亲人、特别是父母的思念之情和情感需求远远超过了其对物质的需求。

相对于物质提供的满足感,留守儿童更多的是需要精神抚慰和情感上的陪伴,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童年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由于缺乏精神寄托,许多孩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自闭、自卑、暴力倾向等,而这种情感上的缺失是物质无法弥补和满足的。
        
三、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一)建档立卡,结对帮扶
    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应该对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个人信息档案,登记其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同时随着留守儿童的升学,这份电子档案也要继续更新,保证相关负责任对儿童的心理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另外,还要组织结对帮扶来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面对心理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组织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为朋友等方式给予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方面的照顾和关心。最后,当地部门还可联系上级部门启动青年志愿者服务,邀请城市中的青年大学生等定期到当地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从多方面提升留守儿童幸福感
    缺乏父母关爱是留守儿童心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实际的疏导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从这一方面出发,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体会到被人关爱的幸福感。首先,要组织工作人员完善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讯录,通过定时、定期让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感、消除陌生感;其次学习教师可以根据班级里留守儿童的数量合理的定期组织开展给父母写信、录制小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进行交流,增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三)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往往存在自卑、内向、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如果教育者总让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需要别人帮扶,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其心理出现问题。因此教育者要帮助留守儿童挖掘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使他们认清自己出色的地方:例如抗压能力强、身体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挖掘这些优势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心、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加强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建设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同时能够使他们不再孤独,满足他们的情感归属和安全感需求。因此既要加强他们与同伴关系的建设,也要注重其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设,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锻炼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可通过课后谈话、交流、入户家访等形式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爱护。
(五)加大各方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
    当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社会的力量巨大,要全面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各大大众媒介和网络平台通力合作,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问题加以宣传,进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来到留守儿童的身边,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其次,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建设投入,既要为农村学校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还有为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心理咨询室等。

四、结语
        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校园和家庭的多方影响,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具有多层次、较复杂等特征。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性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共同出力,为留守儿童营造适合其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建造一片属于他们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冯靖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心理月刊,2020,15(03):16-17+19.
[2]哈俊武.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02):45-46.
[3]魏成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方法[J].新教育,2019(02):33-34.
[4]张耀庭.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J].学理论,2018(11):106-107+112.
[5]张世普.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与矫正策略[J].甘肃教育,2016(10):28.
[6]刘志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贵州教育,2013(19):24-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