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林
龙岩市委党校统战与文化教研部
由台中神角智识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玉山博士的著作《中国民间“保钓”运动史研究(1970-2014)》,60余万言,将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保钓运动”在北美、台湾地区、香港等地的发生、发展、高潮及历史影响等做了史料详实、观点新颖、论证有力的论述。
该著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史料蒐集详实、全面,运用准确。历史学研究有不同的流派,其中“论从史出”为一般历史学人所共同认可。事实上,也只有所说得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史料支撑,那么这样得出来的论点才能真正站得住脚。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第一手新鲜的史料某种程度上就是“王道”,它甚至直接决定了学位论文的优劣。就本论著看,作者在前面交代地也很清楚,有两岸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的“保钓运动”资料,尤其是作者在2010年前后在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适逢整理资料的时候,还没有数位化,有幸亲临了资料整理的现场,因而就史料来源来说,资料的第一手性质毋庸置疑。正如论著所展示的,作者还去了台湾的相关典藏单位,如新竹清华大学“特藏室”、台湾“国史馆”、“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外交部档案”以及台大、政大、师大等相关大学机构,就中文档案史料的占有与搜集来说已经是比较全面了。不过历史学研究,就文献的广度来说,仅有中文档案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必须要多国档案互通才能够尽可能窥探出历史事件的原貌。很显然,作者也注意到了外国档案的价值,一些数据库如FRUS、DDRS、DNSN、英国外交部档案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过从苛刻的角度来说,如果作者能够亲自去英国或美国去查阅相关档案就是最理想状态了,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二、就论著的学术贡献来说,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国民间保钓运动从1970年发轫以来按照地区国别流布做了深入的富有学理的论述。这在学界还是第一次就本问题进行全景式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二)将民间保钓运动分为“学术保钓”与“行动保钓”脉络来进行论述,并且都有很多细小的考证,可谓精当。保钓在一般人看来就是身体力行的游行示威、举办研讨会等,在作者看来,保钓除了“行动”以外,还有“学术”这个层面可以做出具体的事情,事实上,从学术的层面保钓效果丝毫不亚于行动方面的保钓效果,比如保存大量的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历史档案、地图等资料。仔细阅读本书,书中从英国外交部档案中找到了英文方面的证实20世纪初西方国家概念中琉球不包括钓鱼岛的事实。还比如70年代初当时斯坦福大学的保钓留学生们找到了日本《外交文书》,来证实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书中还专门找到了一些外文的一些地图或者记录来证实琉球与钓鱼岛之间边界清晰,可以说历史文献从来都是学术研究中,尤其是涉及领土争端必须重视的证据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法门。
(三)将琉球纳入中国古代的统治秩序——东亚国际秩序内涵之中来进行考察,深刻指出,中琉边界500年“一向清楚”,论证中琉边界一般我们都是从中、琉双方的典籍来叙说,但从东亚国际秩序背景下的思考就会将中琉之间边界清晰、睦邻友好作为一个中观乃至宏观的视角来进行考察,恰当地论证了为什么500年之间中琉没有任何的龃龉,没有任何的冲突,也科学的解释了为什么中琉500年为什么没有明确将两国边界写入史书,因为在这个秩序下双方委实没有必要。
(四)论著提出了一个悖论,即钓鱼岛的时效问题,即如果日本认为国际法存在50年的标准问题,即一国占领另一国家的领土超过50年,不论这种占领是否正义,这片领土都将归入另一国家。如果日本存在这样的所谓50年国际法时效,那么就等于日本默认了俄罗斯对北方四岛,韩国对独岛的占据符合国际法效力。当然,就国际法时效本身来说,也没有所谓的50年或100年时效问题,即使没有这种说法,日方也不敢“强词夺理”的症结就在这个地方。
(五)论著不是就保钓谈保钓,而是将保钓运动与两岸的和平统一联系起来,将保钓与台湾问题联系起来。老保钓人士固然以台、港人士居多,在保钓运动逐渐式微的时候,保钓又以另一种形式和场景继续着保钓的精神谱系,比如徐克用拍摄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方式来宣传爱国主义,许多70年代老保钓加入到后来的反独促统运动之中,他们很多人至今还在美国一旦发现台独沉渣泛起,马上就进行迎头痛击,如徐守腾、花俊雄、王中平等。
(六)保钓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的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一场运动,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但保钓运动更感人的是这种在国家领土主权收到侵犯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情操,这对 我们今天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台、港的年轻一代是一种现成的、鲜活的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教科书”,有利于促进两岸四地的年轻一代能够携手与共,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七)论著还着重论述了保钓运动到底为中日钓鱼岛争端起到了哪些作用?这的确是点题的问题,也是本论著必需而绕不开,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如果保钓运动对于当时的钓鱼岛争端的作用不大或者“忽略不计”的地步,那么本论著的整体学术价值将大打折扣,因为其他的思想与行为外延方面的阐述都是建立在为保卫钓鱼岛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显然,保钓运动对于当时错综复杂的钓鱼岛争端的确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那就是:美国在宣称将琉球(裹挟了钓鱼岛)于1972年5月15日移交给日本的时候,明确说移交给日本的仅仅是行政权,而非主权,至于钓鱼岛问题由涉事方自行解决。换言之,如果没有保钓人士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地的一系列的游行示威、国会请愿运动等,美国断然不会做出上述论述,因为美国看到了保钓人士后面亿万万中华民族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时至今日,美方就钓鱼岛问题至少在明面上还是持有上述观点。总而言之,保钓运动让琉球成为“悬案”或者说地位未定论,2013年张海鹏和李国强在《人民日报》也曾指出“琉球再议”的问题,如果要追根溯源,这与70年代的中国民间保钓运动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八)对中国民间保钓运动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正如论著所指出的,“民间保钓运动要符合国家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洞悉国家的钓鱼岛战略部署,选择保钓的合适时机,这也是考验民间保钓智慧的必经之途,民间保钓如果想走地更远,上述这点必须做到。”也就是说,民间保钓的未来走向是什么?是现在国家在各个层面进行了维权执法,民间保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还是钓鱼岛问题解决之时就是中国民间保钓运动任务完成之时?持有这两种观点的都有,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论著给出的看法是:民间保钓与政府的关系定位问题、两岸四地保钓团体之间相互配合的问题、新形势下拓展保钓的具体开展形式问题。应该说这三项问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民间保钓运动必须面对的发展和定位问题。
学界目前研究钓鱼岛的专著有很多,但专论中国民间保钓运动的著作目前来看这本著作算是开了一个先河,希望本论著能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