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配网运行事故原因与预防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第5期   作者:余朝彦
[导读] 配电线路长期在运行过程中容易由于配网布局和结构的影响
        余朝彦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毕节供电局贵州省毕节市551700
        摘要:配电线路长期在运行过程中容易由于配网布局和结构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配电设备原因以及配网运行管理不到位等 导致故障的发生。这就需要供电企业重视配电线路的运行工作,加强对线路的维护和检查工作,将更加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到配网运行当中,从而提升提高供电质量,降低运维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运维和事故处置效率。
        关键词:10kV配网;事故原因;预防策略
        引言
        在当前社会管理中,考虑到具体的用电需求和其他方面情况,对配电网的安全化管控十分重视。由于电力需求量相对比较大,在电力需求的负荷影响下,10kV配网呈现出多态化的发展趋势,在线路和设备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给供电部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10kV配网的运行概况,在整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深入的分析10kV配网运行不安全隐患的原因,结合以往的经验,制定出科学和合理的预防措施,确保10kV配网运行得到安全保证。
1、10kV配网运行事故产生的原因
        1.1配网布局和结构的影响
        一些老城区在早期配网线路结构布局上,因为当时受到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城镇规划不到位,设计布局在电网结构上会出现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配网线路接线方式采取分支辐射单向接线,在布局和结构上超过规定的供电半径等。此外,配电线路上负荷点较多、较分散,配电变压器供电点和用电负荷中心较远,导线截面和载荷不符合等都会导致配网线路运行功率因素低于标准要求,从而造成技术损耗。
        1.2自然环境因素
        一般情况下自然因素对10kV配网的运行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下:
        (1)雷击因素。在强对流的天气下,雷击的天气在夏季发生的几率相对比较高,容易出现雷雨以及暴雨等天气。各种不良气候对10kV配网的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10kV配网的运行路径比较长,部分区域周围不存在高大的建筑物,无形之中增加了线路路径被击中的概率,导致10kV配网的运行设备损坏,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现象。此外带雷的云在线路上如果停留,则也会对导线造成影响。由于雷云当中有比较大的负电荷,导线上的正电荷采取雷击的方式沿着导线传输到地面上,对设备造成损坏。在全年的故障检测中,雷击事故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在整个阶段需要给予重视。(2)暴雨天。10kV配网的运行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暴雨天气的影响下,对线路产生制约。在恶劣的天气下,温度比较低,电箱以及线路的表层等被水覆盖之后,直接对10kV配网造成冰冻灾害,引起10kV配网的运行事故。(3)风的影响。风力过大,超过杆塔的机械强度,使杆塔倾斜或倒塌,使导线振动、碰线,引起过流或速断;绝缘层破坏,导致绝缘设施失去作用,引起线路短路。(4)冰雪的影响。当导线上出线严重覆冰时,使导线发生断股或断线,当覆冰脱落时,就造成导线跳跃或闪络。
        1.3配电设备原因导致的运行事故
        一是变压器故障使弧光出现短路;二是绝缘子表层损坏、被污染,也会放电,导致线路被烧断等;三是避雷设备存在问题、跌落保险等;第四,配电设备本身比较陈旧,导致的故障。
        1.4配网运行管理不到位导致的运行事故
        配网的运行需要加强管理,若是相关人员巡检工作不及时、维护工作不到位等都会引发运行故障。其中,巡检工作不及时和技术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有关,而维护不到位除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水平因素外,还与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这些管理层面的漏洞,若是不能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就会引发运行事故。
2、10kV配网运行事故预防策略
        2.1合理布局电网
        在电网建设之初或在对区域电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配网结构的布局,保证供电半径在合理范围内,可通过将高压深入负荷中心,缩短电源和有效负荷距离的方式实现。另外,为扩大配网的供电容量,减小重载线路的负荷,减小线路的发热损耗,可对部分线路进行更换调整,扩大线路上的载流量并增加出线的数量,从而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线路损耗。


        2.2预防自然环境影响的措施
        天气因素对10kV配网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进行供电设施的合理维护。一是要选用合适的绝缘子。从10kV配网的设计情况看,一般悬式绝缘子不易在被雷击时发生闪络故障,闪络故障通常都发生在针式绝缘子处。依据有关运行经验表明,可以使用57-2S等型号的绝缘子,它的防雷水平更高。二是科学安装线路避雷器。一般情况下,线路避雷器安装在开阔的场所,要依据气象部所指定的雷区分布图来安装。并且,还要依据土壤电阻率,选用接地电阻可以达到雷电流泄露、检测要求的塔杆当作设置场所。三是做好接地网电阻的检测。一般在土壤比较干硬的情况下检测,确保所测电阻值是满足要求的。若是电阻值不满足要求,需要将接地网及时换掉,也可以增加接地极,使电流泄露通道的畅通。
        3.3加强继电保护技术应用
        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供电线路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反应,将故障电路从线路中切除,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对故障电路开展相应的检修。另外电力智能化技术主要加强的是对于电力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益。它主要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电力资源的情况,通过相关算法分析,制定最优的调度方案,从而减少电力资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更好地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而继电保护技术能够为智能技术提供保障服务,保障智能化技术始终运行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在保障供电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减少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有效提高供电的经济性和绿色性。
        3.4引入自动化联防控制技术
        人力巡检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引入信息化技术来加强对供电线路的维护管理和状态检测。目前自动化联防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完成状态检测和故障检测。比如当供电线路出现局部故障时,通过联防技术能够将故障线路的各种电力参数反馈给相关处理单元,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计算和分析来判断电网线路是否运行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区间。这种信号的反馈主要是通过馈线来反馈完成的。在发现故障时可以及时启动继电保护系统以及继电器等设备,将故障从正常线路中隔离开来,减少故障的进一步影响。
        3.5建立完善的配网自动化维护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用电量逐渐增加的今天,配网维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全面落实配网管理工作,提升管理质量与效率,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应在管理期间结合自动化管理。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技术,如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还可对设备运行中对存在的故障进行维修,以此提升配网输送力,从而满足对电能需求,促进配网的发展。
        3.6优化配网运行环境
        在进行配网运维管理的过程中,需对配网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因站与站之间存在不同影响,需对此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确定,以此提高变电站之间的依存性与联系性,从而为优化配网网络结构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对配网进行运维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对线路最大负载率有效明确,可显著提高线路负荷供应力。对相关设备自身的耐腐蚀性实施检测,以此提高配网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电网供应的安全性。
        3.7防外力破坏策略
        要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对各级人员的权责进行有效划分,制定隐患的等级及应对方案。每天都要安排专人对线路范围内的违规建筑、超高树木、沙土堆积等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记录。要加大对重点区域、地段等的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当发现大型施工项目时,各部门要加强合作,提前到施工现场做好地下管线的交底工作。如,某区域要完成大型的施工项目,相关人员需要到供电单位上报施工用电情况,营销部可安排属地单位到施工现场做好地下管线交底工作,也可以发挥群众的力量,让群众做好护线工作,以保证电力设施设备不受破坏,使10kV配网能够安全运行。
结束语
        现如今,电力需求持续增加,给配网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当10kV配网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故障时,必然会给供电部门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所以,需要对10kV配网运行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以提升配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倩.10kV配网运行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通信电源技术,2020,37(12):239-240+243.
[2]李钰,尹博民.10kV配网线路故障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大众用电,2020,35(06):40-41.
[3]郭京伟.浅论10kV及以下配网运维检修与管理[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7):73.
[4]胡贵超.10kV配网线路故障分析处理及预防措施[J].装备维修技术,2020(02):9.
[5]董光祥,彭责飞,金春华.10kV配网线路常见的施工故障及运维难点[J].科技风,2020(08):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