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亮、张忠正、朱伟
枣庄矿业(集团)七五煤业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77699
摘要:根据七五煤业3上211运输巷工程地质条件,基于“有效承载层厚度”的顶板叠加梁理论,提出了“高强度、低密度”支护技术理念,形成3上211运输巷“高强度、低密度”支护初步技术方案。并经支护实践表明,3上211运输巷采用“高强度、低密度”支护体系,在支护效果、施工速度、巷道稳定性等方面均体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可在掘进巷道支护领域进行推广应用。
3上211运输巷为七五煤业南二采区东翼工作面回采巷道,巷道沿断层掘进,由于断层及其附近区域围岩破碎、存在构造应力,巷道支护困难,为加强巷道顶板完整性及稳定性,并适应回采期间的动压扰动影响,需及时增强支护强度。考虑到现有的锚杆(索)支护理论与技术支护密度大、速度慢的现状,严重制约掘进速度,加剧采掘接续的紧张程度等问题,提出了“高强度、低密度”支护技术理念。
1 工程地质概况
3上211运输巷沿3上煤层顶底板掘进,井下位于南二采区东翼,设计生产水平-624 m,地面标高+37.7 m~+38.6 m,巷道标高-583.1 m~-617.5 m。该巷道地层整体呈一单斜构造,局部受断层影响存在宽缓褶曲。
2 基于“有效承载层厚度”的顶板叠加梁理论
煤巷厚层顶板分层呈近水平层状分布,各厚层顶板分层都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而各层之间相互粘结力较弱,为简化力学模型,忽略各层之间相互粘结力,并假设n层岩梁的各岩层具有相同的几何特征和力学特性,利用力学中的变形连续条件、静力平衡条件以及迭加原理,考虑上部岩层垂直荷载和水平构造应力的联合作用,对层间不具有粘结力的煤巷顶板叠(组)合岩梁内力进行分析。
建立在垂直荷载和水平构造应力联合作用下顶板叠(组)合梁受力模型如图6、图7所示。
式中: 为组合岩梁所受垂直均布荷载,单位N/m3;l为岩梁跨度,单位m;为组合岩梁沿巷道方向单位宽度,单位1。
3 “高强度、低密度”支护设计
3上211运输巷直接顶为平均厚度仅1.85m的泥岩,而基本顶为平均厚度达16.1m的砂岩泥岩。直接顶与基本顶均属于典型的层状沉积岩层,互层之间的胶结比较薄弱,容易产生离层。建立叠加梁力学分析模型,对3上211运输巷支护方案进行设计。
3.1 有效锚固长度确定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顶板发生挠曲变形。在挠曲变形过程中,由于第1层厚层顶板分层为坚硬岩层,挠度小于第i-1层,而不与其下部岩层协调变形的岩层,并控制其上n层厚层顶板分层,与第i+1层-至第i+n层具有相同的变形曲率。第i+n层厚层顶板分层对第i层所形成的载荷为,计算公式如(4-1)所示:
其中,表示第j层离层上下厚层顶板分层作用于第1层厚层顶板分层的载荷差值。
确定锚索预紧力不小于180kN。
3.3 锚杆锚索支护参数确定
巷道顶板布置3根1×7股的Φ21.8×6200 mm高强度锚索(破断荷载不低于380 kN,延伸率不小于3.5%),间排距为1600×1200 mm,预紧力不低于180kN,采用规格为4200×180×3 mm的W钢带,采用规格为4200×1170 mm的φ6.5mm钢筋网。巷道帮部布置4根Φ20×2200 mm无纵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均为1100×1200 mm,顶角与底角锚杆与帮部成15°,采用规格为4000×80×3mm的 M钢带,采用规格为4500×1100mm 的10#铁丝金属菱形网。
4 支护效果
3上211运输巷采用高强度、低密度锚杆支护体系后,在掘进巷道支护效果、施工速度及保持巷道的稳定性方面均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1)支护效果。采用高强预应力注浆锚索支护顶板后,在提高围岩整体性和强度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自由段全锚,促使锚索与围岩形成统一整体,可有效改善支护体系的支护效果,支护效果显著,能够满足掘进及回采期间支护强度要求。
(2)施工速度。高强预应力注浆锚索既是支护结构的主体,又是注浆加固的载体,实现了支护与加固的一次施工,避免了多余的施工工序。同时,采用注浆锚索支护,加大了巷道支护排距,较原支护排距平均扩大200mm,减少了支护工程量,提高了施工速度。
(3)巷道稳定性。采用高强度、低密度锚杆支护体系后,高预应力注浆锚索可有效抑制围岩内部节理裂隙的产生,也可以阻止围岩内部岩体和注浆浆液形成结石体的再次破坏,从而控制围岩的整体稳定,据观测,巷道无明显变形,稳定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