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抚仙湖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5期   作者:张 力
[导读] 水生生物主要由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大型水草组成
        张  力
        澄江市抚仙湖管理局
        [摘要] 水生生物主要由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大型水草组成。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浮游动物有轮虫、枝角类等;底栖动物主要有一些贝类 、螺类  和虾蟹等;水草有芦苇、荷花类的挺水植物,也有睡莲类的浮水植物,还有金鱼藻类的沉水植物。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有的适于在淡水中生活,有的适于在海水中生活,它们都对水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抚仙湖 生物多样性 保护 对策
1抚仙湖自然环境概况
        抚仙湖位于澄江市及托管区内,抚仙湖是我国淡水蓄水量最大的湖泊、云南第三最大高原湖泊,属南盘江水系,蓄水量达206亿m3。
2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2.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其对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其生长水域水质状况密切相关,不同营养型的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当水体环境改变时,浮游植物能做出复杂而迅速的响应,其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可以看成是对水质变化的一个很好指示。2016年抚仙湖共有浮游植物7门67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为36属。
2.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不少种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裸腹溞、剑水蚤、臂尾轮虫等种类一般形成优势种群。
        2015年对抚仙湖不同湖区的浮游动物群落与水体环境特征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浮游动物28种 (轮虫21种、枝角类5种及桡足类2种),优势种包括螺形龟甲轮虫、长多肢轮虫、长额象鼻溞、方形网纹溞、舌状叶镖水蚤和温中剑水蚤等。
2.3水生植物
        抚仙湖大部分的湖岸为陡峭的岩石,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经调查沉水植物湖湾分布最远区域离岸100-250 m,其它湖岸一般分布在离岸1-30 m范围内,湖岸为陡峭的岩石岸段没有沉水植物分布。沉水植物一般生长在水深1-6 m区域,最大分布水深在10 m左右。2014和2015年抚仙湖水生植物调查结果显示,抚仙湖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范围显著增加。
2.4底栖动物
        2011年对抚仙湖湖滨带底栖动物的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种,其中,水生昆虫类和软体动物等湖泊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分别为1种 (占总物种数的10%)、6种 (60%);其它类动物3种,分别为环节动物中的水蛭、甲壳类中的日本沼虾和钩虾,其次是日本沼虾,拟沼螺。
2.5鱼类
        由于抚仙湖为半封闭性湖泊, 湖中鱼类大都属于静水水体鱼类,常见的土著鱼类有鱇??白鱼、云南倒刺鲃、鲫、抚仙鲇;常见的其他鱼类有太湖新银鱼、黄颡鱼、间下鱵、子陵栉暇虎鱼、麦穗鱼和棒花鱼等。除“四大家鱼”、云南倒刺鲃、花鲈鲤等为大中型鱼类外, 绝大部分为中小型鱼类。湖中凶猛性鱼类主要有花鲈鲤、抚仙鲇、乌鳢、黄颡鱼、鳗鲡、欧洲鳗鲡、红鳍原鲌、胡子鲇等。
        从1983至2015 年的四次调查结果看,抚仙湖鱼类种类土著鱼种类数不断减少,外来鱼种类数不断增加。从1983年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土著鱼减少了11种,降幅44%;外来鱼增加了17种,增幅167%。抚仙湖鱼类资源的变化,以土著鱇??白鱼资源的衰竭和外来鱼类太湖新银鱼资源的增长最为典型。
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由于高原湖泊封闭性很强,湖泊中的水生生物与湖泊是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因此,高原湖泊对环境变化或干扰通常很敏感,一旦湖泊的水生环境有所变化,湖泊生物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境的破坏、外来种的引入以及过度捕捞已经严重威胁到抚仙湖水生土著种。
3.1生境的破坏
        抚仙湖富营养化评价为贫营养型,但在一些水域受生活污水等污染较大,如旅游景点和北岸生活岸线。来自面源的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占抚仙湖陆源中氮、磷污染负荷的大部分。并于2019年6月份以来,抚仙湖北岸、西岸浅水区绿藻门刚毛藻、水绵和耐污染的沉水植物如穗状狐尾藻大量生长,在近岸湖滩形成一层厚厚的藻毯。因此控制面源污染是保护抚仙湖水质的关键。


3.2外来鱼种的引入
        由于外来种往往具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食性广泛和繁殖率高的优点。因此,外来种的入侵是威胁土著种或特有鱼种的一个重要因素。银鱼入侵前,抚仙湖鱼类群落主要有以下三个优势种:抗浪鱼、云南倒刺鲃和抚仙鲇,总的渔获物每年约为200 t。其中150 t为抗浪鱼。在太湖银鱼入侵后,抗浪鱼在总渔获物中的比例明显下降,太湖银鱼却迅速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两种鱼在食性上有很大的重叠,太湖银鱼在其整个生活史中是专以浮游生物为食 (主要是枝角类和桡足类)。抗浪鱼1-3龄鱼主要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而4-5龄鱼以上述浮游生物和太湖银鱼为食。因此,与太湖银鱼相比,抗浪鱼的生命周期较长,繁殖力较低,对浮游生物的捕食效率也较低。
3.3过度捕捞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抚仙湖土著鱼价格成百倍上涨,其中又以鱇??白鱼、抚仙金线鲃、花鲈鲤、云南光唇鱼为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渔民大量捕捞鱼虾,使抗浪鱼、抚仙金线鲃种群数量大减;云南光唇鱼、花鲈鲤等鱼类几乎灭绝。这不仅使生物资源自身受到严重损害,也直接影响了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4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对策
        为了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氮、磷等营养物质能够稳定的存储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内或通过水产品的方式捕捞上岸,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鱼类是实现水体中氮磷成功上岸的关键:保障湖泊食藻鱼类有足够数量,才能消耗蓝绿藻,使得水体向良性循环方向变化。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恢复能直接摄食固着藻类的抚仙湖土著鱼类,如云南光唇鱼和云南倒刺鲃等,促使形成“氮、磷→固着藻类→植食性鱼类”的物质流通途径。该通道建立是以植食性土著鱼类的种群恢复为核心。
        2)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恢复土著腐食性动物 (抚仙鲇和溪蟹) 以有效清除消解那些产后死亡的银鱼尸体,促使形成“氮、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湖新银鱼 (死亡个体)→腐食性动物”的物质流通途径。该通道建立是以食腐性土著鱼类的种群恢复为核心。
        3) 人工繁殖和放流恢复能直接捕食银鱼的土著鱼类,如大规格的抚仙金线鲃、花鲈鲤和大规格的鱇??白鱼,促使形成“氮、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湖新银鱼→肉食性鱼类”的物质流动通道。该通道建立是以肉食性土著鱼类的种群恢复为关键。
        4) 对银鱼进行精准捕捞,延长其捕捞时间,从而有效控制其种群。
        5) 控制虾蟹类的捕捞,增加底栖食腐生物量。
        6) 建立抚仙湖土著鱼繁殖基地,保障抚仙湖土著鱼增殖放流的需要:因抚仙湖水体巨大,要有效恢复重要土著鱼种群,实现对银鱼,绿藻类的有效控制,就要大量投放云南光唇鱼、云南倒刺鲃、抚仙金线鲃、花鲈鲤等土著鱼,实现对银鱼、绿藻的有效控制。将银鱼、绿藻转变为经济价值高,寿命长的鱼类,实现水质净化。
        7)推广抚仙湖重要土著鱼的养殖 :澄江抚管局、农业局应对抚仙湖重要土著鱼类养殖户进行技术、资金扶持。扩大抚仙湖多种土著鱼养殖,不仅能提高养殖户收入还能补充抚仙湖土著鱼苗增殖放流苗种来源,还能减轻因市场需求而对抚仙湖土著鱼偷捕。
        8)对抚仙湖主要入湖河道进行生态河道改造:生态河道有利于土著鱼的自然产卵,实现自然繁殖。
        9)定期对抚仙湖生态资源进行调查,及时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整增殖放流工作方案。
        10)加强渔政管理,是保障抚仙湖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是否成功的关键,偷捕可使抚仙湖重要土著鱼面临灭绝。
        11)抚仙湖沿岸保洁形成长效机制:及时清除湖岸边的青苔和枯死水草、植物,避免对水质形成二次污染。
        12) 加强对北岸调蓄带、沿岸环湖100米缓冲带、湿地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实现对水质的净化,减少城镇生活污水、农田用水流入抚仙湖。
        13) 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对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变化过程等进行全程精准监测。根据监测数据,随时就措施的实施强度、实施时间和实施空间等进行精细化调控。使水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最终恢复并长期维持湖泊水体的优质、稳定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