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希鹏
西北民族大学 730030
摘要: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中国现实主义油画有着里程牌的意义。在今天来看,《西藏组画》在中国美术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油画技法以及对藏民生活纯朴的表达。陈丹青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摆脱了前苏联油画的影响,1980年创作了无主题性的《西藏组画》,看似无主题,实则反应了作者对文革时期美术创作被“工具化”、“主题化”的反感,并尝试突破这一道的枷锁,把中国油画创作从政治情节和主题化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现实主义;陈丹青;《西藏组画》;
一、《西藏组画》诞生的背景
陈丹青,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0年一1978年在苏北农村插队,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陈丹青1978年考取之前,创作了《泪水洒满丰收田》 ,这幅作品可以看出苏联油画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好友魏景山、陈逸飞等也对他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也因为这幅油画作品,让他成功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为以后再次去西藏埋下了一颗种子。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中国现实主义油画有着里程牌的意义。在今天来看,《西藏组画》在中国美术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油画技法以及对藏民生活纯朴的表达。陈丹青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摆脱了前苏联油画的影响,1980年创作了无主题性的《西藏组画》,看似无主题,实则反应了作者对文革时期美术创作被“工具化”、“主题化”的反感,并尝试突破这一道的枷锁,把中国油画创作从政治情节和主题化中解放出来。陈丹青笔下的《母与子》、《进城之一》、《洗发女》、《朝圣》、《进城之二》、《牧羊女》、《康巴汉子》,这七副油画组成的《西藏组画》,不在是宣传的符号,而是一种非常浓厚的中国艺术文化。陈丹青打破了人们长期思想中的苏联油画模式,独创了中国现实主义风格和人道主义思想,去掉了当时概念化的创作影响。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离不开1978年,“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来华展出,此次展览成为陈丹青绘画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把整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趋势拉向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正处于青年的他被这次展览唤醒,而西藏则是他借鉴法国现实主义理想创作之地。《西藏组画》成为中国油画模式单一向多元转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萌发出新的生命。对“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西藏组画》获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前,绘画意识为“红、光、亮”的特点,并没有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但是《西藏组画》中人物的刻画,表情自然,精神饱满,羞涩的少女,奔放的牧羊男女,哺乳的母亲,那诚恳的朝拜人和那炯炯有神的康巴汉子,画面中的他(她)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是具有人格魅力。他笔下表现出了藏民真实的人性美、纯朴的民风,把藏民普通的生活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色彩沉稳灰褐色调更加朴实,笔触平滑有力刚柔结合,并有一丝丝的含蓄之情。相比他1976年创作的《泪水撒满丰收田》,这幅作品极大的模仿“苏式”厚重色彩、笨拙的笔触的绘画技法,强调明暗对比,与之后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形成了对比。“苏式”转向“法式”这一重大的突破,是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之作。《西藏组画》的成功,这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在藏族题材上的一次探索,陈丹青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现象,通过深入藏民生活的地方,更多去探索人文环境。
二、陈丹青对现实主义道路的追求
20世纪80年代初是新时期现实主义的觉醒期,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一股呼唤人道主义的思潮。改革开放后,思想观念解放,中国文艺界迎来了新时代,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的风格的自由发展,在美术理论方面提倡不同形式的自由讨论。在这一时期,对每个个体的人都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也得到了思想解放,重新在思考中国现实主义绘画方向,美术界对现实主义绘画内涵有了新的理解。现实主义有了新的萌芽,时代的不同,生活的变化,这一切都进入了画家创作的思考。《西藏组画》的诞生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新的高度。
中国油画打破了文革时期条条框框的规矩,在批评文革美术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艺术道路。在中外的艺术影响下,让中国油画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变革。油画界的理论家开始批评和反思文革中出现的问题,画家对现实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油画家开始深入生活,去挖掘创作题材,提高画面的感染力,再次阐述现实主义的意义。陈丹青在两次进藏,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打破了以往绘画创作政治主题突出的特点。在这次创作中直接描绘出自己看到的,自己所感受到藏民最真实的日常生活,是画家真情的流露和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也是对文革后绘画模式一次正面冲击,将当时的中国油画从“伤痕美术”中走了出来,形成了中国油画的乡土情结。陈丹青的油画作品突出的特点就是直接感受客观事物,并将自己的感受描绘在画布上。陈丹青从小自学油画,临摹欧洲古典油画作品,在“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来华展出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尝试借鉴法国画家米勒和库尔贝油画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与米勒的代表作《牧羊少女》一样都是描绘着普通农民的普通生活和人性美,没有任何的故事情节和装饰,但是在这并不大的画布尺寸下,陈丹青用真诚的表现手法把藏民的质朴和粗狂及酥油味描绘很耐人寻味。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他对自然忠诚,对真实世界的追求,没有刻意去美化藏民,把藏民生活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表达了现实主义最基本的批判立场。陈丹青艺术创作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的回归,充分表明了人性的价值。他对现实主义执着的追求和他的艺术创新精神。
三、《西藏组画》价值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国藏族题材油画作品,不仅仅是油画创作题材,更多的是画家对当时生活状态的情感表达。对《西藏组画》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去了解青藏高原的壮阔和藏民面对生活不易的顽强、纯朴的人性美,同时也对当代藏族题材油画创作在消费时代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反思。在当今消费的时代下,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化、功利化,绘画创作精神的缺失与人性的冷漠是现在绘画创作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寻找20世纪80年代藏族题材油画的情感,找回当代艺术缺失的人性与精神性,才能有陈丹青《西藏组画》感人的画面。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反应了那个时代憨厚的人性美,生活质朴美,将劳动人民真实的再现出,给读者震撼人心的力量,带来巨大的画面冲击力。《西藏组画》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文情怀和真实的社会生活状态,及艺术家超前艺术品味,这是《西藏组画》可贵之处,随着时间的变迁,直到今天来看历史价值还是非常大。《西藏组画》发表之后,美术界很快掀起了以藏族为主题创作的热潮,涉及了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其他领域,并发展到青海、甘肃、等地区藏族地区的表现。《西藏组画》的出现对之后的艺术家有引导和示范的重要,给中国现代美术史增加了新的色彩,进一步放置新时期现实主义萌芽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并确定了其美术史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
[1]陈丹青.荒废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9:291.
[2]美术研究、我的七张画[M].人民出版社,1981(1):52.
[3]陈丹青.西藏组画记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尚辉.中国藏族美术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J].美术,2010,022(1).
[5]陈丹青.退步集续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