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岳明 Wu yueming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 杭州 310036
摘要:‘共旋’弦理论是用物理方法探索爱因斯坦晚年追寻引力与电磁力相统一的基础理论。在推导统一理论的力公式过程中,发现大自然具有“自我复制”功能;认为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是物质运动的“自我复制”所致,引力波和电磁波是宏观物体的物质波,光波是微观实体粒子(电子)的物质波;‘共旋’弦理论能合理解释中科院王谦身等科学家在1997年漠河日全食观测到的‘引力异常’现象;认为中国人的五项科学发现揭开了地球内部如何运作未解之谜;认为物质波是能量波,例如恒星太阳推动行星、卫星作轨道运动的‘引力矩’波能、双星系统相互旋绕产生的巨大‘驻波’磁场能,这些都是‘暗能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平直的四维时空连续体,美国人检测到双黑洞系统碰撞引力波是对“时空没有弯曲”的最好验证;认为双黑洞、太阳和木星、地球(行星)和月球(卫星)是双星系统,它们的主星均是个发出“驻波”的磁球,所谓“量子纠缠”是双星系统的“驻波”现象,它们是宇宙结构单元。我们人类宇宙所在的宇宙是个左转的正宇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还须有一个右转的反宇宙。就是说还有50%的物质和能量人类是检测不到的,才会出现双宇宙中可见物质仅占4.9%,而暗物质占到26.8%,暗能量占到68.3%之现象。
关键词:‘共旋’弦理论;‘自我复制’;后牛顿修正量;电磁‘驻波’磁球;地球内部如何运作;
中图分类号:P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20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在人民大会堂作了题为《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的讲座。他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面,介绍当前最新科技前沿和发展态势。指出:“当前,宏观宇宙学的研究焦点主要是“两暗一黑三起源”,其中“两暗”是指暗物质、暗能量;“一黑”是指黑洞;“三起源”是指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认为:“这些方面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就将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实现重大飞跃,可能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白春礼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哈勃发现了红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在膨胀。之后,又进一步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引起宇宙加速膨胀的主要原因,主流观点认为,在宇宙可观测到的物质之外,还存在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可见物质仅占4.9%,而暗物质占到26.8%,暗能量占到68.3%。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从来没有被直接“看”到过。暗物质和暗能量,被称为是21世纪物理学的两朵新“乌云”,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世界科技大国都在积极布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探测。”[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指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
伍岳明(1944—),男,浙江兰溪人, 杭州师范大学副研究馆员。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阐释好中国特色。”[2]
1、大自然赋予所有运动物质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1.1、‘共旋’引力波理论起始于对‘引力异常’现象研究。“在运用“简弦量”'物理方法推导“共旋”理论公式过程中,发现大自然赋予所有运动物质具有“自我复制”功能。……”[7]。认为“一个自旋系统,系统中每个质点的向轴(心)力, 就是自旋系统周期性强迫力作用于系统质点自身,使系统共振,会产生振幅周相,由于向系统输送或
从上述的推导过程中,证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是正确的。“德布罗意认为,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伴随着一种波动,而且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这种波称为相位波.”[9]说明引力波和电磁波是宏观物体的物质波。‘共旋’理论能解释大自然中许多深层次问题:
1.2、共旋理论能回答物质的质量及惯性的起源。郭汉英研究员说过:“质量和惯性等在牛顿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其起源却无法解决。”[10]而共旋弦理论认为:质量和惯性均起源于物质“运动”的“自我复制”功能。
幔壳面带负电荷;地核是地球热能之源、电能之源、也是磁能之源。由于地核电偶极子是个大原子,内核由带正电荷的铁镍原子核组成,外核为带负电荷的离子和电子,在产生涡电流的同时,也向空间泄漏,使地球保持一个带负电的准静电球体。
1.4、光波是微观实体粒子(电子)的物质波。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恒星形成是光和热的来源,是其中心由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而‘共旋’理论认为光波是电磁波。笔者曾在《共旋理论初探》下册中提出核反应太阳结构模型的五点疑问[3],认为是大自然赋予太阳物质中的电子绕核旋转的向心力的‘自我复制’功能,使之形成光和热。
由于爱因斯坦晚年运用几何方法探索‘引力和电磁力相统一’的统一理论,他未能如愿。我们在推导由星球自转运动产生力的公式过程中,发现大自然具有‘自我复制’功能,从哲学层面解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会‘自我复制’的,因而运动可以应用数学进行计算和描述。发现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场,通过修正是可以统一的。为简单起见,在牛顿引力基础上添加一个修正量即可。运用‘共旋引力波理论’的引力波迭加原理,就能计算并解释了漠河日全食期间“重力异常”现象,说明‘后牛顿修正’是通向牛顿引力理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相统一的桥梁。
3、太阳是一个具有《量子纠缠态》物质波驻波特征的磁球
2011年英国资深科学家布莱恩·克莱格在他的《量子纠缠》一书的扉页上写道:“什么是纠缠?它是量子粒子之间的连接,是宇宙的结构单元。一旦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当一个粒子发生变化立即在另一个粒子中反映出来,不管它们是在同一间实验室,还是相距数亿光年。这种现象及其含义看起来是如此有悖于常理,以至于爱因斯坦本人称它为“幽灵一般的”,并且认为它将导致量子论的衰落。然而,科学家们后来发现,量子纠缠——“上帝的效应”,是爱因斯坦很少犯的——但也许是最大的——错误之一”[16]。
2017年科技日报北京9月4日电 (记者房琳琳)“用于描述量子物理世界的“纠缠态”,是否同样适用于后量子理论时代?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英国物理学家团队已在数学上证明,任何具有经典局限的理论都必然包含“纠缠态”特征。 ”[17]
事实究竟如何?爱因斯坦是对还是错?据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物理学家试图从零开始重建量子理论”的信息。认为:“科学家使用量子理论的时间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但令人尴尬的是,他们仍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过去,在几次关于量子理论的会议上的非正式调查显示,科学家对量子理论该如何被诠释存在着很大分歧。”,目前,学术界的情况确实如此。例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直至逝世还认为“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理论。”笔者赞同爱因斯坦的观点,认为光子并不存在,爱因斯坦所说的‘光量子’并非实体粒子,是光波传输过程中的一种能量场。它类似运动电荷产生的‘磁场’。是一种能量。能量场与实体粒子是二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共旋’弦理论认为:《量子纠缠》态特征是经典理论中的一种‘物质波中的驻波现象’,驻波是一种波,但它没有行波的能流特性。因此它能够使“量子力学里所有的奇怪和混乱(例如既是活猫又是死猫)就可能会随之消散,……。”认为‘共旋’弦理论能够清本正源,爱因斯坦预言:“‘幽灵一般的量子纠缠’现象的发现,将导致量子论的衰落。”将会得到应验。
笔者认为是日、木双星的相互旋绕才能使太阳具有能发出引力“驻波”和电磁“驻波”的电磁星球。在《木星在形成太阳黑子周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认为:“通过木星轨道运动与太阳黑子活动周的关系研究,发现是木星、土星等巨行星的轨道运动调控太阳黑子活动。因太阳与木星的公共质心在太阳色球层,处在该位的木星轨道运动能将其角动量(能量)转移给太阳,并对太阳对流层质点产生切向力(垂直于日木质心连线)作用,使太阳表层等离子管破裂形成太阳黑子。木星在轨道运动中受土星等巨行星的摄动,使木星与太阳距离发生变化,从而随木星等行星的轨道运动调控太阳黑子周并形成蝴蝶图。”[6]
由于星球间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质心或者半球质心才能起到作用。“日、木系质心在太阳日冕层是形成太阳黑子的关键。……一般认为太阳系各行星与太阳的公共质心都在太阳内部。经过计算发现木星却是个例外,木星与太阳的公共质心位置不在太阳内部(光球层以内)而是在日冕层的內冕层。”、“图5为日、木星系轨道运动对太阳对流层作用示意图。图中O、O’、O”为太阳、日木系、
值是如此之大,形成黑子周磁场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说日、木系质心在太阳日冕层是形成太阳黑子磁场的关键。同时‘日、木系质心在太阳日冕层’也会使太阳上的激发波与辐射波(引力波、电磁波)具有相同性质(振幅相等、频率和偏振方向),二列波的传播方向达到相反的状态,它是形成驻波星球磁场的关键。
4、中国人的五项科学发现揭开了地球内部如何运作未解之谜。
我国科学家张双南研究员认为:“科学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第二是科学精神,质疑、独立、唯一的精神;第三是科学的方法,建立起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方法。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科学。”。探索地球内部如何运作?必须要有质疑、独立、唯一的科学精神;并建立起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科学方法。首先要搞清形成地球‘岁差’运动的物理机制。
4.1、地球的‘岁差’运动是由月球的轨道运动所引发。
“按牛顿引力定律计算,太阳对月球的引力要大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但月球为什么绕地球旋转而不是绕太阳呢?主要是由于地球引力波到达月球时,其引力梯度(单位径向距离的力的大小)比太阳引力波到达月球时的引力梯度大。引力梯度是矢量,是有方向的,是它决定了月球的运动。地球引力波到达月球时,其引力梯度(也称引潮力)的方向指向地球质心。
由于月球轨道运动过程中,地、月系质心在地球的地幔圈层,使月球运动更为复杂。笔者在《形成日月岁差机制的定量研究[J]》一文认为:“根据宋晓东等的地球内核差异旋转研究成果,提出“月球轨道运动改变地球各圈层角动量”的物理模型。月球轨道运动使地核远月半球的角动量与近月半球的角动量产生巨大落差。在形成地球内核的差异旋转的同时也使地核远月半球自转角速度增速和近月半球自转角速度的减速。由于地球外核的液态特性,使地球各圈层产生差异旋转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发现当月球椭圆轨道运动进入近日、近地附近,月相为上下弦(即半通径位)时,月球真近点角会由f = 270?回(或前进)到f = 90?,造成了地幔壳的西移,并形成日月岁差、春分点西退及钱德勒极移。”[5]
图 6. 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行模拟图(上图)及地幔壳一年中西移累计转角计算图(下图)”
Figure 6. The earth takes the moon around the sun (pictured above) and calculation chart of the ccumulative rotation angle of the mantle crust for a year(pictured below)
经过计算:2013年的一年中地球的地幔壳的动态角动量累计增量有:dwmqi =53.5522(角秒)。而“春分点和秋分点向西移动,这一西移的平均速度是50.24(角秒)。”[17]与图4 下:应用“月球轨道运动改变地球各圈层角动量”物理模型理论计算的一年西移角度相差:3.31225(角秒)。说明月球轨道运动改变地球各圈层角动量,主要用于造成地球春分点和秋分点向西移动的日、月岁差运动,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外核的液态特性所造成。
4.2、中国人的五项科学发现揭开了地球内部如何运作未解之谜。
2016年夏,我们参加了在苏州召开的第六届地质和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会上作了《形成日月岁差机制的定量研究——中国人的五项科学发现》的PPT发言,会后会友问我:‘岁差机制研究有什么用?’当时我回答说总要有人研究。没有想到今年(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竟与岁差机制有关。发现地球的岁差运动才是产生人类基因DNA密码原因之一。岁差机制研究是建立在中国人的五项科学发现基础之上的:
(1) 宋晓东发现:地球内核每年自西向东较外核多旋转1.1?。[18]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因地月系质心在地幔圈层,月球的轨道运动会增加地核圈层的角动量,证实了“宋晓东等在1996年发表的内核差异旋转成果,……”在形成地核的差异旋转的同时,也造成地轴的晃动及其极移。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陈国生先生发现:“地球在一年的轨道运动中质心是在游移的”、发现“月球在黄道上的投影曲线,每年超前90?”。[19]由于地球的角动量守恒,计算得到的一年中地球的地幔壳的动态角动量累计增量有:dwmqi=-53.6906(角秒),“会造成地幔壳的西移,形成日月岁差和二分点的西退。”。
(3)中国地震局的宋贯一研究员发现:“自转极(北极)反向运动时间仅发生在当年的11月1日到第二年的2月15日这一段时间之内;其它时间为自转极正向(由西向东)运动时段。”[20]。
drin=driz*((-dwmqi-50.24)/dwmqi)=-0.0496(米)。计算月球每年有4.96厘米距离远离地球,该值与实测值稍有误差,但在同一个数量级。
根据中国人的五项科学发现就可描绘出地球内部在一年的时间里是如何运作的:在一年的年末与来年的年初(冬春相交易患感冒的季节),是地球的“岁差”时空窗口。该时段由于地球的角动量守恒,从年初的地核、地幔、地壳一起由西向东(从北斗星俯视)正转,“当月球椭圆轨道运动进入近日、近地附近(即半通径位)时,地球椭圆轨道的真近点角会由f=270?回(前进)到f=90?,地球在近日点作一次自身角动量的自动归零调整。”,此时地球的幔壳会出现反转,形成一年一度的岁差现象。因此出现“反转时间地表带电粒子切割磁力线的总数应是三倍于正转时间段。”因此该时间段也是北半球容易造成大雾、雾霾和人们易得感冒的时段。也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容易出现‘白肺’现象的时间段。
4.3、地球也是个具有“量子纠缠态”特征的驻波电磁球,是宇宙结构单元。因为日、木系质心在太阳日冕层使太阳具有“量子纠缠态”特征,成为驻波电磁星球,成为‘物质’与“时空链”的连接,成为宇宙的结构单元。
同理:由于地月系的公共质心在地球的地幔圈层,也会使地球成为一个具有“量子纠缠态”特征的驻波电磁球,也是宇宙的结构单元。图7为地球、地核及地核的远月、近月半球质心示意图,O、O’、O”为地核、地月系、月球的质心。根据共旋弦理论公式(式4):第一部分为引力公式, 第二部分为电磁力公式:;其中:;;式中是
的激发机制。
5、探索人类生命的双螺旋基因形成机制。
“生命是物质,但不仅仅是物质;生命是能量,也不仅仅是能量;生命是独立于能量和物质的第三范畴。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是从父母遗传给他的DNA开始的。人生殖细胞的DNA仅为6pg(1皮克(pg)=10^-12克(g)),这无论从物质组成还是从能量角度来看,都是微不足道的。极为丰富的信息内容对于探究生命奥秘是一个关键。”[22] 我国的古圣先贤早已知晓天人合一之道,故有人体是小宇宙的说法。‘共旋’弦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基因是宇宙诞生、生物进化过程中,日、地、月三星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命密码。通过探索‘共旋’弦理论认为:
5.1、认为我们的宇宙是个既有正转又有反转的二元宇宙。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和“已发现的夸克有五种: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桀夸克、底夸克,理论预言有第六种即顶夸克存在,但尚待发现。”[23] 认为我们人类所在的宇宙是个正转(从北斗方向往下看是逆时针方向即左转)宇宙,因此预言在我们宇宙的顶部还有一元反转(从北斗方向往下看是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具有顶夸克存在的宇宙。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反转宇宙的物质和能量应该与我们人类居住的正转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相等,占比相同。就是我们人类发现不了它。因此就可以理解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引力透镜发现的‘物质只有4%,而暗物质23%,暗能量73%的占比’的缘由。
5.2、人类基因记录着地球磁极倒转、日地月三球运动的历史变迁。
据搜狐新闻网2019-02-26日‘宇宙探索未解之谜’栏目报道:“目前认为地球的年龄在45.5亿年左右,阿姆斯特朗等人带回的月球岩石表面月球年龄在45.27亿年左右。关于月球的起源现在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有说法认为月球是地球早期自转太快而甩出去的一块物质,也有说法认为月球是地球早期和一颗名为忒伊亚的行星撞击后形成的,这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和地球发生碰撞时产生的碎片最后凝结成了月球。(共旋理论认为:“原始太阳星球的电斥力将地月系抛离太阳星球,带有相同性质电荷的地球熔融物质和月球熔融物质,它们间的电斥力又将月球抛离,完成角动量的转移,至今月球绕地球的轨道角动量还是地球自转角动量的六倍。”[3])
暂且不论月球的起源问题,按人类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月球确实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45亿年来月球已经远离了地球十万公里以上,……。
早期的地球自转一圈只需要6个小时,但是月球的引力拉扯让地球的自转周期延长到了24小时,2亿年后地球的自转周期将会延长到25个小时。
我们把地月系看成一个整体,地球自转速度被月球引力减慢后根据角动量守恒,地球自转减少相当于动能减少,在地月系统中能量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地球自转的角动量会转移到月球,从而让月球公转角动量增加,这样一来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加。”我们在4.2节的‘地球内部如何运作未解之谜’中定量计算月球轨道运动中因角动量守恒机制引发每年地月距离增加:drin=-0.0496(米),计算值与实测值在同一个数量级。
5.3、地球是个有生命(出生、死亡)的电四偶极子驻波星球。
我们把日地月系统看成一个整体。由于‘日、木系质心在太阳日冕层’,会使太阳上的激发波与从日木系质心发出的辐射波具有相同性质(振幅、频率和偏振方向),二列波传播方向达到相反的状态。就是说:使太阳具有“量子纠缠态”特征,成为驻波电磁星球(电偶极子),成为“物质”与“时空链”的连接,成为宇宙的结构单元。太阳风就是太阳物质的“时空链”。据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190125/20190125A0AQ0K.html报道:“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
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物理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磁层这一概念近来已从地球扩展到其他行星。甚至有人认为中子星和活动星系核也具有磁层特征。”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190125/20190125A0AQ0K.html
由于地月系的公共质心在地球的地幔圈层,因此共旋弦理论认为:地球质心对地月质心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始终是相等的(方向相反)。因此由“自我复制”形成的引力波和电磁波的频率也是相同的。因此地球(弦振腔)的激发波与辐射波具有相同性质(振幅相等、频率和偏振方向),二列波的传播方向达到相反的状态,因此地球的地核也是一个具有驻波地球磁场的电偶极子。根据质心公式,地核的近月半球和远月半球的质心位均在离地心距离四分之三半径位置。由于二个位置转速的不同,所带的电荷也不同,会使地球的地核成为电四偶极子(与太阳电偶极子同方向(Z向)的正电偶极子和由远月半球质心指向近月半球质心即指向月球方向的动态(地月连线r方向)的地核电偶极子。
图8为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示意图,认为强力的太阳风磁场调控着地球磁场。地球轨道运动过程中,正(轴)向的太阳电偶极子,会使地球地核电偶极子保持与太阳电偶极子相同方向;使地球的地轴(白色箭头)和磁轴(红色箭头)出现如图9所示的方向。
6、关注和讨论。
通过对引力和电磁力本质的研究,运用物理方法对爱因斯坦晚年追寻引力与电磁力大统一理论的探索,炎黄子孙提出了共旋弦理论公式。认为有几条结论值得关注和讨论。
⑴发现大自然赋予所有运动物质具有“自我复制”功能,运用简弦量物理方法推导得出的由星球自转运动产生力的(2)式,该力为共旋(振)力,可称为膺力(复制力),也称之“惯性力”。因每个质点的自我复制只有一次,而整个自旋系统的质量是系统各质点质量之和,故可将系统质量称之为“惯性质量”,这也是“惯性本质”之所在。可以认为:该发现有助于认识当年牛顿称之为上帝所施的“第一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讲专题讲座.2020,12,26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6,100,104-105
[3] 伍岳明,曹明富.共旋理论初探.上册---共旋引力波理论探索.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7,1-2,43-47.
伍岳明,曹明富.共旋理论初探.下册---共旋起电能源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7,44-51,56-67.
[4] 伍岳明,曹明富.引力波的三种作用方式——日全食期间的引力波实验[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2010:709-710.
[5] 伍岳明, 曹明富. 形成日月岁差机制的定量研究[J]. 地球科学前沿, 2015, 5(5): 371-378. http://dx.doi.org/10.12677/AG.2015.55037
[6] 伍岳明. 木星在形成太阳黑子周中的作用研究[J]. 天文与天体物理, 2016, 4(1): 1-11. http://dx.doi.org/10.12677/AAS.2016.41001
[7] 伍岳明.《炎黄子孙的"共旋"弦理论与土星光环的形成机制》[j].天文与天体物理.2017,5(4):29-44
[8] 伍岳明. 并合双星系统的“共旋”引力波理论模型[J]. 天文与天体物理, 2018, 6(4): 88-101. DOI: 10.12677/aas.2018.64007
[9] 王较过.《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现代物理知识.1999.11(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