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乡城要素协调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5期   作者:王海峰
[导读] 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地区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王海峰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地区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属和建设,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在会议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门问题的具体途径。乡村振兴主要有两个发力点,一个是对农村贫困人群的扶贫攻坚工程,另一个就是提振乡村经济。促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是当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1.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是新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
        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支持与保障,但是却也造成了现在很多农村存在的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城市发展起来了,但是农村却还存在着贫困、农业发展单一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让农业实现升级转型,让农村实现生态宜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2促进城乡要素互相流通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就是让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无障碍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促使城市优质的资源进入农村,不断提供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通过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不断提高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流动性,提升农业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下重新配置的效率。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是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大发展、大流动,涉及到各类主体、各项制度,关系到方方面面、千家万户,没有高效率的配置方式,就难以实现融合发展的目的。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统筹解决好城乡发展各自面临的重点任务。
1.3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的粮食供需关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高。脱贫攻坚取得的宏伟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存在问题
2.1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之间的户籍身份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实施上市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特别之处。

各地政府之所以要将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为农民户籍转变成市民以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物品、社会福利等待遇。然而农民农民却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削而让城市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换取各种权利和福利,这种行为不是在补救农民遭受的不公平,而是对农民进行二次伤害。
2.2“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如何协调
        “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有显著区别,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82年是20%,到2018年接近60%。虽然单纯从比例来说,中国将来城市化率会进一步上升到65%-70%,甚至超过70%。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区别但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化发展不能离开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也不能离开城市化,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城市化仍然是我国发展的主题,城镇化的大趋势势不可挡。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缩小城乡差距,减少两极分化,重视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不断适应积极结构调整的抓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发展区域经济解决方式的思考
3.1改革和完善导致二元结构产生并存在的有关制度措施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一是逐步取消现行户籍管理办法,建立和实行城乡一体、全国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三是改革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制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四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预算支出的份额。五是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接轨。
3.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一是调整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以及第二产业内部比例结构,改变农产品加工、运销等滞后的局面,形成层次多样、具有一定规模特点的现代农业结构。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从单纯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二是是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质多量到高质量的转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3.3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
        城市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为此需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市化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化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基本战略目标;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促进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辐射,构成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提高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实现工农互动、城乡相融。
3.4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区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时,需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县域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结合市场需求,找准重点,制定适合县域自身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韦丽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9):55-56.
[2]王瑞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243-244.
[3]孙爱霞.乡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J].商业观察,2020(01):154-155.
[4]陈泓.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遵循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N]. 焦作日报,2020-12-03(A02).
[5]程芳.聚焦乡村振兴 四个方向发力[J].经济,2020(12):33.
[6]窦祥铭.对完善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思考.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