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鹏飞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浙江 311402
【摘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与提高职业能力是企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产品质量和竞争的需要;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越来越重视,很多学者和教育界精英提出了众多关于“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途径,而在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多停留在精神层面和思想教育上,对于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结合培养的实效性不高。本文通过 “工匠精神”意蕴的梳理,以及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参考国外最新的“工匠精神”理念,提出了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培养技能型与“工匠精神”德才兼备人才的具体策略与途径,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技能;高职;培养策略;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之新型解读
“工匠精神”是用专注的职业态度和精湛的职业能力,对产品的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的精神理念;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最优质的产品。“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上,主要包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技德并重的职业素养、知行合一的实践态度、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2、“工匠精神”培养的时代意义
(1)“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指出: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企业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而人才是企业不断发展、创优的根本保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作为竞争的主体,需要产品和技术创新,迫使企业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产品质量,企业需要更多的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2)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综合素养的需要
在“创新”引领时代潮流的当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企业的必走之路,具有“工匠精神”所代表的专注、踏实、精益求精、追求卓绝的精神和态度,具备“匠心”之才,才是社会和企业所需之才,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保证。
(3)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注重技能教育,而忽略素养教育,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和重视,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就业后仅被当作劳动力使用,只因为在他们身上缺少匠人的执着和专注。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在注重技能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的综合素养教育,这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属于粗放式经济,企业追求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缺乏技术创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停留在掌握基本技能的熟练工人上,这就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的是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忽略了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没有精益求精、追求卓绝的创新活力和职业精神;职业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脱节,多半停留在理论层面,甚至作为思政课来上,没有很好地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又会回到传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很难让学生由内而外地磨练自己的工匠精神。
(2)在“如何定义职业能力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如何在职业能力中得以体现”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有待赋予更具体、更形象、更符合时代特点,同时更容易被理解和实践的内容;
(3)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锻炼和磨砺学生工匠精神,以及提高职业能力的过程和环节,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的工匠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缺乏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日常教学实践途径。
三、“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
随着世界工业4.0和我国工业制造2025的到来,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工匠精神”和技能培养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如何在现有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真正融入“工匠精神”是目前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高职教育需要改变“重技能、轻精神”的思想, 从最根本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围绕培养工匠精神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重点研究具体实现的途径与方法,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力求提高职业能力的同时,充分融入学生的匠心精神,做到培养工匠精神与提高职业能力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其策略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专业和岗位技能解剖,围绕职业能力,分析和定义专业领域“工匠精神”内涵,并将其渗透植入到岗位技能中,形成具有专业特性的职业精神;
(2)深入分析岗位技能中“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加入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教育外,“工匠精神”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课程体系项目化,从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和考核,形成渗透式人才培养方案。
(3)“匠心”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方案植入“工匠精神”的重点,从能力上、精神上和职业作风上,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在培养学生匠心精神过程的同时,注重“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结合同样非常重要,不断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我国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初探—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
1、专业岗位技能与“工匠精神”剖析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属于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其主要岗位技能包括机电产品设计与开发,制造工艺及编程,工装夹具设计和机床操作等,其“工匠精神”体现在:
(1)产品设计方面:注重产品功能、原理、结构、外观以及材料的创新和优化,卓绝的品质和成本的控制;这需要设计者具备创新思维和追求完美的钻研精神,这便是一个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匠心”精神之所在;
(2)机械加工制造方面: 对工装夹具和制造工艺路线的最优选择和规划;对加工方案,加工设备特别是最新机床使用、检测方法与手段的熟练操作,对先进工艺方法的执着最求;对产品完美的外观、极致的配合与装配精度等的精益求精精神;保证每个部件的质量,这些都体现了本专业“工匠精神”气质;
(3)在自动机械和自动化控制方面,“工匠精神”无不体现在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元器件应用技术的应用和知识更新,追求自动机械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另一体现形式。
2、建立专业 “工匠精神”培养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内容,有机融合在合适的教学科目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项目化相结合,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机制和培养目标,从单一的专业技能知识培养,向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多方面延伸;树立学生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念,规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真切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别是项目化实践教学中,要以匠人精神要求学生,提高他们专注、精细和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素养。
3、多维度构建“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与路径
“工匠精神”的培养除了职业素养教育外,需要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和项目化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环节和方式的安排上,邀请高技能、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参与和指导,逐步将“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从课堂理论向实践应用方面发展,紧密围绕职业技能、岗位职责和 “匠心”精神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人才方案。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走现代师徒制的培养模式,以实际岗位技能为准绳,把握专业培养方向,用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和理念,以实际的生产实践标准来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企业实践生产过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向导,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2)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制造,与企业联合开发合作设计新产品、新工艺,联合攻关等环节,以实际的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提高职业能力,在实际项目化实训中,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
(3)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采用以赛促教的培养模式,通过各种大赛的培训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专业技能、专注和敬业精神。
(4)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探索以机械设计大赛为目标,成立课外专业社团,在社团内成立项目组,以创新设计社团为依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兴趣方面的设计制作,积极参加大学生各类设计大赛、作品展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注、敬业和创新能力。同时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进行实际生产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5)组织学习创新设计思维与理论教育,鼓励参加课外学术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重视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以及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加强“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营造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资源;“工匠精神”除了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内涵,在校园里形成追求“工匠精神”,打造“匠人”榜样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起着重要积极作用。
1、加强校园“工匠精神”主题的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图片、专栏和报刊的形式对各种优秀工匠事迹进行报道宣传,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和专家来校进行“工匠精神”的演讲,通过真实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他们对优秀“工匠精神”事迹产生共鸣,以此激发他们的“匠心意识”和责任感,对培养和塑造他们内心深处的职业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展“工匠精神”的主题演讲和征文比赛
在校园内举办“工匠精神”的主题演讲和征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加大宣传范围和力度,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领会这种“工匠精神”之精髓,结合专业技能进行职业素养的磨炼,让这种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职业习惯和综合素养中去,使他们成为技能与“匠心”精神并重的人才。
3、组织校内产品设计和课外制作作品展示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培养“工匠精神”,学校定期举办产品设计与制作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从行动上提炼这种精神,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和同学们对他们的认可和尊敬,使这种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在同学中树立标杆,影响更多的学生参与,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和传承。
4、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来校指导学生实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人才培养一种先进理念和培养模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形式;企业文化走进校园,邀请企业家和技术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开办论坛,聘请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来学校指导实训和开展项目化教学,这有利于更好地将企业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六、结语
加强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是我国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是我国工业2025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在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上,把它当成思政课程,探索如何将“工匠精神”影响学生思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融入学生的专业技能中,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和养成内在的气质和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进取”永远是一个匠人应具备的工匠之心。
参考文献:
[1] 何敏孜.中职学校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9.5
[2] 王晓莲.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88-90.
[3] 绳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_基于某高校的调查结果[J]西部学刊,2021(1)99-102.
[4] 谭璐.基于多主体协同的_工匠精神_培育机制构建[J]天津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