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5期   作者:王海霞
[导读]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我国众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王海霞
        内蒙古自治区种子管理站  010000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我国众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到农业体系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将农业的基础性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呢?本文将会给出答案。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问题;对策
        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就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来看,其发展效果不容乐观,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此,本文针对主要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身来看,其影响因素众多,再加上该发展模式在农业体系中还正处于试用阶段,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1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普及度不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效益的提升,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发认识到提升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在此形势下,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国家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融入到农业体系当中,旨在减少资源浪费及生产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1]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运行时间过长,导致人们早已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循环经济模式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致使该经济发展模式无法得到大范围的普及。此外,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成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最终也影响了循环经济理念的普及与渗透。
        1.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动力不足
        农业生产者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其生产目标直接影响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性质的企业为主,并未与政府及民众形成联动的生产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主体的内在动力。[2]此外,由于受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个体利益,忽视了整体利益,对于循环经济模式的认同感不强,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并未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开展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1.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不够
        循环经济主要以“高效利用”为原则,以“低排放”为目标,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技术的要求更高。但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并未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3]此外,单一的融资方式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还降低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这对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群众性不强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全民性工程,只有调动全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获得理想的发展效果。但是,就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其群众基础还较为薄弱,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农民并未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影响因素都会从不同角度阻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想确保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2.1树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强理念的推广和渗透
        要想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就要确立循环经济理念,以便更好地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功能,做好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每项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需要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过程中,贯彻落实“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的基本宗旨,通过优化生产体系或加强合作来提高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从而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4]
        2.2明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增强主体的内动力
        为了增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动力,应该改变传统的主体模式,不断加强政府、农业生产者及社会群众的密切联系,争取在形成联动机制的同时,也能实现发展内动力的最大化。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结合当地情况建立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明确主体的组成部分及职责,以便确保各个环节的有效落实。其次,企业需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认识到循环经济对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意义,从而自主投身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当中。
        2.3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
        由于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首先,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专项资金来发挥自身的导向功能,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来提供制度保障,从而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5]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融资功能,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拓展融资渠道,争取在提高社会资金利用率的同时,也能减轻财政压力,从而为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4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宣传工作,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要想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坚实的群众基础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通过多样性的宣传手段扩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积极争取农民的支持与配合,促使他们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从而强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此外,为了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政府部门及职能部门还应该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促使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从而为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创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农业体系中的应用还尚未成熟,还有一些发展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及职能部门必须要正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此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因此政府及职能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切实打好群众基础,以便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动力,从而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立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9(16).
[2]韦佳.刍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09).
[3]罗丽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09).
[4]李宗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2016(12).
[5]楚永生,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