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市 200135
摘要: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是指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理念相融合,以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智慧工地;施工;装配式;信息化
引言
对现有的装配式建筑预制结构装配效率低、建筑营建周期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可以将装配式建筑与智慧工地理论相结合,拟建立一个基于智慧工地理论的装配式建筑在施工阶段的管理模型,推动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信息化管理在施工阶段的发展应用。
1建筑施工项目中运用智慧工地理论的技术
1.1无线射频技术
在智慧工地理论下,无线射频技术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分析、统计安全隐患问题的主要技术,也是保障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安全的关键。该技术控制目标主要由手持机、智能芯片、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来实现。在进入工地前,管理人员使用手持机扫描装配式建筑施工人员的智能芯片,便能够轻松掌握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情况,一旦发生安全隐患,便可调取手持机中的记录,有利于问题责任的落实。此外,该技术系统中还包含与施工行为配套的操作图片与讲解,其中存储的记录也可解决模糊的安全隐患问题,以此提升施工现场安全化程度。
1.2 BIM技术
BIM技术是一种能够打破二维管理模式束缚、提升三维模型立体性的新技术。在打造装配式建筑智慧施工工地时,运用BIM技术对现场设施布置进行三维可视化验证,能够进一步提升智慧工地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资源布置的合理性,从根本上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运用BIM技术还可对危险性较高的施工部分进行模拟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为合理的可以作为安全施工的方案,不仅提升设计阶段的效率,保障施工进度,还可提升工程整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我国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实践特征
2.1发布政策发展纲要,指导行业转型
我国在积极推动建设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发展相关规划纲要,为我国建筑行业转型推波助澜,目前我国出台一系列指导文件,发展纲要。2011年,住建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要求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年住建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旨在增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优化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建筑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深度融合。
2.2实施经济激励机制,加快行业发展
基于建筑业转型的战略需求,政府实施相关激励政策。2015年,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以实际为主,实施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支持相关单位进行BIM的研发和集成应用开发。同年上海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推广应用的通知》,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实施BIM技术应用的项目,财政上按每平方米进行经济补贴。2017住建部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其中对招投标环节有相关规定,招标文件中应当对是否采用BIM技术或者装配式技术提出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对承诺采用BIM技术投标人应当给与适当优先。
2019年天津市下发《天津市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装配式建筑等级评价、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奖项的工程,应用BIM技术的给予优先评选并设置相应加分项。
3加强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管理的建议
3.1信息管理平台与生产工艺的创新
科学技术是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推进装配式建筑智慧营建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提升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应用水平以及生产工艺的创新性,首先,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针对预制构件生产中数据缺失、软件落后以及结构、节点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进行自主研发。同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此营造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地理论广泛应用的生态圈。其次,积极寻找具有较高能力的生产单位,以此解决施工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鼓励设计单位运用创新性思维,寻找适合装配式建筑智慧营建的施工方案,并落实各项标准,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从而生产出精度高、适用性强的构件模型,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加大BIM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力度,在全国范围内举行BIM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展览会等,加大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智慧工地理论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出各个媒体的活动影响力,从而在全社会范围营造支持装配式建筑施工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应用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3.2安全管理
作业人员定位监管:结合数字信息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预制建筑信息管理模式,开发了适合现场管理应用的现场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采用超宽带(UWB)无线位置识别技术。该头盔可以传输UWB信号,安装电子标签,并在指定区域内安装一定数量的基站。通过将电子标签连接到基站,两者之间的距离被系统算法识别,可以准确的得到头盔电子标签的位置。同时,数字信息平台可以实时跟踪现场工人的位置,记录工人活动的历史轨迹。对于上班时间不在现场,位置突然变化的员工,数字信息平台可以立即向管理层发出警报。
3.3加强智慧工地管理人才培养
一方面,创建装配式建筑实训实践基地,为高校专业教育提供人才培养的平台,充分发挥出高校、社会以及企业的资源优势,并将BIM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从而为装配式建筑施工人力资源的丰富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创建智慧展厅。将电视大屏、VR技术、触摸屏引入智慧展厅中,由装配式施工人员自行体会施工阶段的环境、设备与施工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管理之间的关系,使得相关人员在体验中获得安全意识的增强,也增强人员的自我提升意识,在认识到智慧工地应用优势的基础上,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为相关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强化施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结束语
基于智慧工地理论,预制建筑物的信息管理模型站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源地,可以带动中国建筑领域管理信息的创新。智能站点系统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应用于项目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传输与交换,分析与处理。在开发过程中,该项目需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工程信息感知技术的研究,力求在技术之间取得平衡。
参考文献:
[1]丘涛.智慧工地建设的数据信息协同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2]韩豫,孙昊,李宇宏,等.智慧工地系统架构与实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4):107-111.
[3]张仲华,孙晖,刘瑛,等.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管理学报,2018,32(3):47-52.
[4]李霞,吴跃明.物联网+下的智慧工地项目发展探索[J].建筑安全,2017,32(2):35-39.
[5]季文普,任庆伟,丁宁,等.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116-117.